首页>
根据【关键词:专】搜索到相关结果 6384 条
-
景德镇陶瓷学院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资本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建筑陶瓷
江西省
学院
陶瓷研究
轻工业部
高校重点学科
专业
陶瓷工业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体,文学、艺术、经济、管理兼备的多学科高等院校。现设有7个学院和4个系,共28个专业。有7个硕士点,3个部省级高校重点学科,6个江西省首批品牌大类专业。现有在校生6000余人。学院拥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郭景坤和著名
-
黄文涛:作品欣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等专科学校
景德镇市
工艺美术
作品欣赏
-
描述:
黄文涛 1977年生于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市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从小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伯父刻苦学画而成为成绩卓越的弟子,特别擅长釉下青花。[第一段]
-
伏倩倩作品学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戏剧丛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专业
硕士学位
景德镇陶瓷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作品
研究生
-
描述:
伏倩倩,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2006年研究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绘画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绘画。
-
孙燕明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专业
江西省
会员
专科学校
作品
陶瓷美术
工艺美术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孙燕明 1962年生于江西景德镇。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协会会员。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专科学校陶瓷美术设计专业,[第一段]
-
中国画家吕金泉
-
作者:
暂无
来源:
荣宝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景德镇陶瓷学院
专业展览
研究生导师
中国画家
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
-
描述:
吕金泉1964年2月生,祖籍景德镇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华侨联合商会艺术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主要专业展览,并获金、银、铜等奖项几十项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文化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以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
陶艺家 吕金泉
-
作者:
暂无
来源:
荣宝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专业展览
研究生导师
陶艺家
祖籍
参加国
作品
工艺美术
美术馆
中国美术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1964年2月生,祖籍景德镇。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华侨联合商会艺术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主要专业展览,并获金、银、铜等奖项几十项。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文化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以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
陶艺家品金泉
-
作者:
暂无
来源:
荣宝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景德镇陶瓷学院
专业展览
研究生导师
陶艺家
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
-
描述:
吕金泉1964年2月生,祖籍景德镇。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华侨联合商会艺术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主要专业展览,并获金、银、铜等奖项几十项。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文化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以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
作者:
孙万欣
来源:
统计与咨询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
高级财务管理
应用型
专业知识
大学生
实际工作
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目标
-
描述:
,值得商榷。因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
-
我国日用瓷与世界主要差距和今后发展对策
-
作者:
刘刚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色品种
产品质量
发展对策
日用瓷
美元
主要差距
专业化生产
-
描述:
我国日用瓷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我国也是日用瓷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家创汇累计达15.52亿美元,其中91年年外销4.7亿美元。但是,我国的日用瓷无论从生产技术工艺、花色品种、产品质量档次、单件创汇率等方面来看,与世界日用瓷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我们不很好地正视和研究我国日用瓷现状和世界水平的差距,并进一步制定我国日用瓷发展对策、目标和具体措施,那么,我国日用瓷生产与世界水平差距会越来越
-
略论中国传统立法的不确定性
-
作者:
高俊
来源:
管理观察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确定性
专制
传统立法
集权
-
描述:
不确定性是中国古代立法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的产生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实用理性的思想只重法律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对法律的价值和体系的认识;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集权的社会,完全不存在明确的法律产生的条件,相反,模糊的法律更有利于权力集团对社会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