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逃逸的住宅——日本京都Slit Court住宅
作者: Koichi Torimura   来源: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围环境   住宅楼   樱桃树   住宅空间   建筑设计   逃逸   城市主干道   艺术品   日本   京都  
描述: 精选理由在日本城市主干道的一旁,一所充满禅意的建筑——Slit Court住宅楼如诗般流淌在熙攘繁华中。白色樱桃树的巨大纹饰也是浮雕,建筑如艺术品,独立又装点了周围环境。在优雅、肃穆的中庭,阳光倾泻。身居其中,享受一场逃逸的静谧和美好。
刘建华,关于“中国答案”
作者: Tori   来源: 里外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校园   设计   环境  
描述: 出生于60年代,他的青葱岁月在单调的文化氛围里,显得枯燥而漫长。即使13岁就离开了父母,开始了所谓的“艺术生涯”,但其实他的艺术学校是一座工厂,大学毕业则赶上85新潮……刘建华,中国g0年代后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极具洞察力的社会批评家,2010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在他的艺术中。我们可以听到一种声音,暗示我们只有从个体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化问题,才能摆脱对于中国文化的标签化认识,观光猎奇的眼光和当代艺术内部的机会主义心态。或许,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当代艺术重返中国社会,为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命运提供出有价值和尊严的“中国答案”。 “艺术家与生活贴近不是坏事,但是贴近之后,你怎么转换,重新认识。以前我做作品是在做加法,现在是在做减法,让它单纯,让它安静。” 对于当代艺术的误解已经太多,多到掩盖了它的优点,太多的形而上往往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层层罗列的元素对大众的辨识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谁又愿意像捉迷藏一样去欣赏艺术品。08年的作品转型是他回归生活化的里程碑。“无意义、无内容”概念的提出并不能证明刘建华就是一个虚无的艺术家,就像没人能真正说明自己生存和工作的意义有多么大,但是那种现实作用却显而易见。
冯峰:颠覆自我
作者: Tori   来源: 里外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校园   设计   环境  
描述: 2009年,IAPA建筑设计公司正在进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项目,然而,其核心的两座中轴线标识性建筑——宣政殿与紫宸殿的复原设计方案却几度被推翻。IAPA广州分部的负责人在冯峰的作品展上找到了他,希望他以艺术家的角度去寻找观念和方法上的突破。 对于冯峰,人们更熟悉的是作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以及身为画家、作家、医药爱好者、雕塑家的他……身份的多重性,在不同学科与艺术之间的游走,恰恰反映了他对创作纯粹的热爱。他说“我始终相信,通过艺术可以改变生活,乃至改变世界。其实最终是为了改变自己,改变了自己也就改变了世界。如果说有所谓的艺术理念的话,这就是我的艺术理念。” 然而对于建筑,据他说,所谓仅有的经验是为家里所做的装修。两周后,冯峰带领学生制作了概念性的方案。不久,方案顺利胜出。 正因为他从没有做过建筑,所以,冯峰对这个方案的构想也一反常规思维套路——不做任何搭建。它选择在指定的地点(原宣正殿、紫宸殿的遗址上)种植树木,将树冠修剪成考古复原的宫殿形状。随着枝叶的生长,宫殿的形象渐渐模糊,消失,经人力的修剪后又开始重现。形成一个时有时无的建筑,不断生长的建筑。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