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舞蹈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灯笼   芭蕾舞剧   中国   舞蹈   奥斯卡   世界  
描述: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玲珑紧致的旗袍.极尽绚丽所能的色彩动人心魄的旋律.充满特色的布景.新奇紧凑的编排.这一切使《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世界各界接受和喜爱.在世界芭蕾舞界引起前所未有的震动.欧洲各国媒体好评如潮.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还因此获得有舞蹈奥斯卡之称的英国”国家舞蹈大奖最佳外国舞蹈团的提名
社会主义的花纹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灯笼   芭蕾舞剧   中国   舞蹈   奥斯卡   世界  
描述: 文Article/图Pictures_胡小惟Hu Xiaowci 飞机准备降落在莫斯科的时候,从机窗俯瞰到的莫斯科是一望无尽的森林和星罗点点的欧式田园小屋,看不见高楼林立,看不见车水马龙,让人怀疑是来到了欧洲的小镇。莫斯科郊外的傍晚,秋日的阳光横躺在森林之上,顺着莫斯科的方向舒展开去,让人对莫斯科有了文学化的想象。这里,离莫斯科市还有50公里。 35分钟路程的快速火车开进了莫斯科市区西北部的白俄罗斯火车站,进站的前十分钟,火车两旁的风景由森林渐渐变为破烂的棚户区和废旧的居民楼.四处是涂鸦,环顾皆萧条.与此前的森林和小屋田园没有任何可以比照的地方。白俄罗斯火车站在地图上位于莫斯科环线地铁的西北边缘,这里确实已经是莫斯科市区了。没有高楼大厦,四处大都是上世纪中期的苏式建筑,马路和广场像北京的一样宽阔,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可以用脚步丈量的城市。白俄罗斯地铁站就在火车站旁,入口拱门上的铜浮雕还闪闪发亮,与四周被汽车尾气熏黑的墙壁形成了对比,也似乎反射出曾经辉煌的影子。 莫斯科地铁被称为“世界最漂亮的地铁”,是地下艺术殿堂。从1935年至今,12条地铁线.182个站.每一站从建筑到装饰都有一种设计主题和装饰风格,每一站都散放出社会主义前苏联的一段历史光辉。前苏联从1926年开始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进入一个每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高速发展期。二战结束之后,苏维埃从经济和军事上的雄厚实力使之将东欧的大部分土地吸收到自己的版图之中,并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莫斯科,这个红色帝国的首都,自然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至高舞台,莫斯科地铁成为地面以下最长和流动性最强的舞台,那正红色的“M”曾经承载了无比的荣耀与神往。 不知将莫斯科形容成罗马衰败时的辉煌是否贴切。莫斯科地铁在建筑样式上大量的立柱结构和高高的穹顶,装饰艺术上使用了民族大团结,领袖人物、历史事迹、革命英雄等大量社会主义题材,马赛克壁画充满古典主义色彩,铜和石头材质的浮雕和雕塑带着革命主义的气势和力量,立柱上的灯具带着浓重社会主义色彩的巴洛克余风,通风口和照明设计夹杂着从西欧借用的现代主义极简风格,无处不极尽能事的体现出宏伟气势和让人惊叹的富丽堂皇。有宫殿的庄严,博物馆的丰富,更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列车代表的工业化带来的强烈的经济和社会优越感。可以想象,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凡是来过莫斯科,乘坐过莫斯科地铁的人们,也许都能带着无比的优越感和荣誉感回到自己的家乡.向人们讲述这里无所不有的繁荣与辉煌。 莫斯科地铁是一个社会主义样式大全,通过建筑、艺术和科技,前苏联让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人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这种满足并没有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而是逐步演变成为空中的楼阁。二战的结束,不仅将东欧的领土带入了前苏联,还将他们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体系转变为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巨大转变总是给人们带来适应上的痛苦。前苏联方面是培养了大量社会主义领导干部并指派到东欧,另一方面开始大力推行全面的福利制度,提高人们的福利和消费水平,力求让东欧的人们过上“有甜头、没苦头”的社会主义美满生活。愿望是美好的,负担是沉重的。地铁的华丽并不能永远让人们感到优越,新闻的高压与封锁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压抑,高福利却无法阻止人们内心对官僚腐朽的不满,反而加重着人们对专制集权和高压政权的反感和质疑。赫鲁晓夫政权推行了20年的“花钱买稳定”的高福利政策和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冷战扩张将前苏联带入了条不归路。同时,六七十年代的年青人开始崇尚独立价值观,在音乐、文学、体育等各方面开始接触独立思想与文化观,这成为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和经济开放改革政策的中坚社会基础。 这一切都必然的将人们对苏式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冲刷得烟消云散,政治民主与新闻自由对抗着虚假的承诺和扭曲的真相.被腐朽的官僚败坏的社会主义已不值得信赖和期待,曾经的社会主义理想作为记忆中的愿望与憧憬显得更加美好珍贵。莫斯科地铁里这些让人怀念的辉煌,既是纪念,也是提醒。庆幸的是,他们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前苏联一同化为历史的尘埃,而是作为艺术样式和历史记忆完整的保留下来,甚至今天的列车上仍然保留着那时对革命成功的喜悦与庆贺的图画和字样,这对中国人来说,不得不称之为奇迹。这些社会主义样式与花纹在当年也曾让中国人民热血膨胀,而如今,它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几乎灰飞烟灭,无处可寻了。穿行在莫斯科地铁的时光如穿梭在一个巨大的时光隧道之中.让我想象出张张当年人们喜悦的笑脸,如壁画中的人们一样,灿烂而真诚。如今欣赏这些社会主义辉煌岁月的艺术与设计样式,在车厢中却随处可见宿醉如泥而酣睡的俄罗斯大汉.恍如瞬间隔世,兴奋之余感慨万千。苏式社会主义像花一样美丽,印在人们深深的记忆中.又像落花一样惆怅,流入历史的长河。■(编辑,张雨菲)
“错误”人体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灯笼   芭蕾舞剧   中国   舞蹈   奥斯卡   世界  
描述: 日本艺术家Yoshitoshi Kanemaki运用木雕刻技术制作了一些雕塑作品,但他背离了传统,引入了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元素。他的作品全部是由树干雕凿而成,这些作品没有遵守常规的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比例,
写在“风格派”之后 家具如雕塑,建筑如绘画,生活如艺术
作者: 陈烨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风格派   家具   绘画   艺术形式   抽象造型   建筑   雕塑  
描述: "艺术没有根据大自然来表达的需要;艺术能完美地依据几何学和精密科学表达出来。"——乔治·梵顿格勒从蒙德里安开始"一旦一种艺术成为抽象造型的表现,其他艺术形式也就无法再继续保持自然造型的表现。二者无法并行不悖:源于二者间至今存在的相互对立。这一新造型完全抵消了这种对抗:实现了所有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蒙德里安为风格派艺术,或者说为新造型主义艺术所作的理论阐述。罗马不是一天建
毕加索:自由的雕塑实验者
作者: 陈颖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造力   雕塑作品   实验   国际性   现代艺术博物馆   自由   毕加索   美术馆  
描述: 9月14日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幕的毕加索最新个展“毕加索雕塑”(Picasso Sculpture),充分地展示了毕加索这位大师巨大的艺术创造力。这是自1967年的巴黎大皇宫里程碑式的展览“致敬毕加索”后,在美国的首次毕加索雕塑大展,得益于法国毕加索美术馆等国际性机构及私人藏家的鼎力协助,直至明年2月,人们都能近距离观看到140余件毕加索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在规模化展示的同时,策展方对毕加索长达60多年的雕塑探索进行了学术梳理和陈列。
Helio Curve:运动中的雕塑
作者: 李洪海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械化   沉浸式   加利福尼亚   艺术家   运动状态   雕塑家  
描述: 塑造并展现一种在运动状态下的美和优雅,这正是动态雕塑家鲁本·马格林(Reuben Margolin)15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这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艺术家把机械化的逻辑世界与复杂的运动、结构和自然的知觉融合到一起,总是能带给观众一件件迷人的、沉浸式的动态装置作品。 而作为一家汽车企业,现代汽车最近的想法似乎与马格林的艺术创作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们在米兰设计周上没有刻意去展现轮子上的工业设计之美,反倒是邀请马格林创作和设计了一件基于主题“运动中的雕塑”的装置作品。
罗贝托·卡普奇的雕塑时装
作者: 王蕊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纺织工业   时装   意大利   艺术家   制造产业   设计师   制造工艺   雕塑  
描述: 二战后意大利重建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纺织工业的复兴。尽管意大利的纺织制造产业已成规模,制造工艺也历史悠久,但意大利还没能组建一个有规模的时装产业。战后,意大利涌现新一批热血青年,他们是激情四射并且拥有十足创作天分的艺术家、作家和设计师。战争使得法国时装设计的主导地位崩塌,意大利的创意洪波为其打入国际时装市场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雷人的公共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学校园   世博园   中国馆   建筑   地标   望京   雕塑  
描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个城市除了地标性建筑外,也开始重视地标性雕塑了,于是像“望京欢迎您”这样把世博园中国馆“压扁拔高”的雕塑拔地而起;而大学校园里那些女孩读书和喂鸽子造型的雕塑也悄然走出草坪,新一批更宏大的雕塑挺身而出,或许还带着歌功颂德的色彩
列恩·雷博物馆:城市的褶皱雕塑
作者: 悦杨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创作灵感   建筑作品   褶皱   艺术品   建筑工作室   波浪形   城市雕塑  
描述: 帕特森建筑工作室在设计列恩·雷中心博物馆的时候,想到的创作灵感正是列恩·雷关于艺术与建筑之间关系的看法:“好的建筑作品就是好的艺术”。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博物馆,说它是一件艺术品其实一点不为过。建筑的立面是褶皱的波浪形金属墙,挺拔、壮丽、充满气势。在阳光的照射下,灿灿发光,仿佛一件巨型的城市雕塑。新西兰的北列恩岛西部港市新普利茅斯(New Plymouth)迎来了一座地标性的建筑——列恩·雷中心博物馆(Len Lye Centre)。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伏尔泰的解放
作者: 张丽群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形象   立体主义   雕塑作品   毕业   中国美术学院   逻辑关系   海盗  
描述: 这一届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有一组雕塑作品爆红网络,经典的石膏形象如伏尔泰、海盗、阿格里巴等被以一种扭曲滑稽的形象再现,一方面使得习惯了古典审美的观众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实验派与好热闹的网民兴奋不已。但是作者王冠山却这样一本正经地说着自己的作品:“我的毕业创作来源于我的生活,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很严谨很认真地感受这些习作,并尽最大的努力去还原它们。
< 1 2 3 ... 44 45 46 ... 53 54 5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