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081 条
-
壁画与建筑
-
作者:
王文彬
王应权
杜飞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创作
新样式
色彩处理
沥粉
浮雕
垂直线
建筑空间
绘画
重彩
制作工艺
-
描述:
为“华都饭店”中餐厅所作的壁画《山河颂》,长24米高5.4米,它是我国沥粉、贴金壁画中面积最大的;由于它将沥粉、贴金、绘画、雕刻几种手段在壁画中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现代的壁画创作中产生了一种脱胎于我国古老传统壁画制作工艺的新样式,我们给它命名为:沥粉、贴金、浮雕、重彩壁画。
-
室外雕塑的意义和作
-
作者:
玛·罗比内特
韦天瑜
王纯译
来源:
美术译丛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津泰达国际城市雕塑比赛
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
艺术事业
艺术创作
雕塑艺术
-
描述:
室外雕塑的意义和作
-
非洲古老文明的见证
-
作者:
张象
来源:
历史教学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文明
古代雕塑
撒哈拉
非洲大陆
殖民主义者
十九世纪
浮雕
黑暗大陆
古老文明
史前时期
-
描述:
长期以来,非洲被殖民主义者诬蔑为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古代文明"的"黑暗大陆".但是,这些史前时期的壁画浮雕与古代雕塑品的陆续被发掘,有力地回击了上述谬论.约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撒哈拉高地的洞穴峡谷中先后发现了一百多处岩壁画与浮雕遗址,1958年法国人昂利·罗特在巴黎展出了来自撒哈拉中部塔西里地方的古代壁画与浮雕的摹本.人们惊奇地看到,远在一万年前,当欧洲还是冰川封固的时候,非洲大陆上就出现了
-
金朝赵霖绘昭陵六骏图卷(部分)
-
作者:
吕树芝
来源:
历史教学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阳询
陕西省
形象
诏令
李世民
贞观
唐太宗
浮雕
昭陵六骏
十三年
-
描述:
昭陵即唐太宗李世民陵,在陕西省乾县(原礼泉县)九嵕山.昭陵的营建,自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埋葬文德皇后时开始,至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入葬时方才完成.六骏是唐太宗在建立唐朝的征战中常骑的六匹战马.为了表彰六匹骏马的战功,唐太宗生前诏令石雕六马形象,镶在昭陵玄武门内飨堂的两廊.并自作赞语,欧阳询书,刻在马头部前上方的榜题处(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迹不清).浮雕分东西两列,每列三座,西面第一匹叫飒露紫,第二匹叫拳毛騧,第三匹叫白蹄乌;东面第一匹叫特勒骠,第二匹叫青骓,第三匹叫什伐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
-
东汉彩绘石雕骑马俑
-
作者:
吕树芝
来源:
历史教学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绘
独立部门
东汉
现实主义
原始社会
造型艺术
河姆渡
石雕刻
社会经济
我国古代
-
描述:
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了玉、石、牙雕艺术.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雕刻品,距今都已有五、六千年.进入商代,玉、石雕刻已成为城市手工业的独立部门.如河南安阳"妇好"墓就出土了六百余种商代玉、石器和三件高达三、四十厘米的象牙雕刻器,集中地反映了商代的雕刻工艺水平.从战国到秦汉,由于政治上的大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型艺术也发生了变化.至汉代的雕刻空前发达,在石刻中,有圆雕、浮雕和线雕等多种技法;在造型和线的运用上,由朴质雄劲变为优美细致.内容除表现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在立体雕刻方面,例如陕西省兴平县西汉霍去病墓前大型立体石雕人像、动物像等,是现存我国圆雕石刻中最完整,并且自成一组的石雕艺术遗产.这些不同形态的作品,是根据石料的原形,以圆雕为主,间以线雕勾勒,雄健有力,质朴浑厚,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汉全盛时期的雄伟气魄.这是我国古代雕刻工匠们以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的一批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
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历史演变
-
作者:
沙丁
杨典求
来源:
历史教学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积极作用
清朝政府
十九世纪
西班牙
文化接触
墨西哥城
清政府
华工
十八世纪
拉美国家
-
描述:
一我国和拉美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关于"扶桑"问题以及拉美出土的古碑、古钱、古雕塑、和"石锚"等文物的考证,对中拉之间的古代文化接触进行的探索,从时间上已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甚至更早.这种探讨涉及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航海学等广泛领域."扶桑"问题自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歧尼(J.De Guignes)以来,各国学者对此意见纷纭,至今未取得一致的结论,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
五彩石
-
作者:
刘尚煜
谌孝安
来源:
连环画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保定市
水城
协会会员
国内外
美术家
河北省
山西省
-
描述:
五彩石
-
兴城县白塔峪塔
-
作者:
刘谦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建筑
砖塔
玲珑
雕刻
结构方法
通山
建筑材料
八角形
舍利塔
辽道宗
-
描述:
在兴城县西北二十八华里九隆山前有一座砖塔,巍然耸立,雄伟壮观.因其雕刻玲珑秀美,俗称八角玲珑塔.据1972年在地宫中出土的大安八年觉华岛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创建舍利塔分掩记碑的记载,知道塔的原名叫空通山悟寂院舍利塔,始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八年,即公元1092年,距今已八百八十二年. 塔身原高约为54米,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系仿当时的木建筑结构方法而建成塔的形式,可谓独具匠心.全部建筑材料除用少数楠木为挑角梁外,其余全部用坚固耐久
-
醇香的小诗——浅谈小诗的艺术
-
作者:
于冰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形式
语言
小诗
形象
构思完整
艺术效果
绝句
古典诗歌
朱自清
-
描述:
一一滴露珠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落叶栖息着萧索的秋天,一瞥颤抖的顾盼容纳万缕情思,新诗中的小诗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诗歌形式。新诗中的小诗少则二、三句,多则十来句,它短小精悍、秀丽醒目、构思完整、意深味浓、小巧玲珑得令人玩赏不已。读一首“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小诗,宛如喝一杯醇美芳香的酒,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它很有古典诗歌
-
景德镇明宅
-
作者:
王福河
来源:
科普天地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盆景艺术
景德镇
《武陵春图》
“青花松林梅纹长方花盆“
-
描述:
景德镇明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