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6606 条
-
迷途(中篇)
-
作者:
杨帆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期刊
高级研讨班
鲁迅
青年作家
影视机构
文学院
-
描述:
1 如果我不是医生,可能永远不会进入侗丽的家门。说起我当医生那纯属意外,我家世代务农,我父亲他们几辈的希望就寄托在我当一名城市人。我升高中的那一年,我母亲、祖母相继去世,因为是不治之症,更
-
探讨荒诞背后的现实主义
-
作者:
李良春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西方
品特
现实主义
因果关系
早期戏剧
罗德
荒诞派戏剧
人的理性
-
描述:
李良春 一、引言 荒诞派戏剧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文艺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中往往表现人物遭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根本没有是非、善恶、因果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也被置之度外,剩下的只是不协调、荒诞,有时还有恐怖,说明世界上的事情是无法凭人的理性、用人的语言说清楚的。而品特作为现代英国戏剧的重要剧作家,因为其作品表现了世界的不可知和人在面对一个自己无法理喻的世界时的恐惧感而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但品特的剧作除了荒诞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出现了普遍的幻灭感和精神危机。西方社会的传统精神支柱——对基督教的信仰崩塌了,历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一切,如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等都统统受到质疑。在这样一种悲观的精神氛围中,弗洛伊德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思潮得到迅速传播,其影响所及导致法国荒诞戏剧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荒诞派戏剧家尤内斯库和贝克特把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观念予以深化,立意表现“人类生存的无意义、世界的不合理性,以及置身于这样的世界中人所感到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有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踉一翩观的文学。三四十年代,随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以文学来宣传“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是荒诞的”这些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创作出了《恶心》、《局外人》等一批著名荒诞作品。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应该说荒诞派戏剧与萨特、加缪为首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内容的总体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选择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荒诞派戏剧是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 三,哈罗德·品特及其早期作品的现实主义色彩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一个相当引入注目的人物,他活跃于欧美舞台,先后获得英国女皇勋章、托尼奖、奥立弗奖、纽约剧评协会奖、英国电影协会奖、意大利戏剧奖和德国莎士比亚奖等多项奖。品特的名声在60年代末达到鼎盛阶段,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我们活着的戏剧家中最伟大者”。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有《房间》(1957)、《生日宴会》(1958)、《看房人》(1960)、《茶会》(1963)、《归家》(1965)等。品特的早期作品多以描述身处房间内的人们正受到莫名的威胁为主题,集中表现了世界的不可知和人在面对一个自己无法理喻的世界时的恐惧感。而这一主题正是荒诞派戏剧所要表现的。作为具有相同倾向的戏剧家,品特在创作上受到了这一流派的影响。细读品特的作品,会发现其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身份不明,或言行举止缺乏明显动机,而清晰、中规中矩的情节以及结尾在他的剧作中并不多见。他曾经这样阐述戏剧,现代戏剧的主要任务不是塑造人物。剧作家没有更多权力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不要妄想用剧中人物影响观众的行为。剧作家能够给予观众的往往是对某一特定场景、随剧情不断变化的事物,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并努力展示剧作家对于奇妙、变幻中戏剧世界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在品特27岁写成的第一部戏《房间》中就已展现,场景集中于这狭小的房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物绝望惊恐,其特点被总结为几个品特式的关键词:“一个神秘来客闯入一间半地下公寓”,“房间”、“静默”、“胁迫感”,汇集一处被称为“品特派”(Pinteresque)。这也是为什么品特一直在中国被认为是荒诞派剧作家的原因所在。虽然如此,我们仍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作品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其荒诞背后的现实主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品特认为常有一些逻辑矛盾、令人困惑的事情,这是因为它们的部分联系被人们掩盖了。人们掩盖的方式有两种:沉默或喋喋不休。前者是有难言之隐,不想说;后者是要用假象遮掩事实。而比较真实的世界存在于当事人的记忆中。因此,回忆是品特戏剧普遍使用的主题。品特一家是从东欧移民到英国的犹太人,他于1930年出生在伦敦工人区,父亲是裁缝。在成长过程中,作为一个犹太孩子他承受了歧视、压力和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被送到康沃尔郡乡下避难。一直到14岁,家人才将他带回伦敦。“二战”时的避难经历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影响到了他在戏剧人物形象上的甄选、塑造。他的戏剧人物多为小人物,如小职员,流浪艺人,孤苦伶仃的老妪等。他们都活得很苦、很无奈;品特对他们寄予了深切而真诚的同情。年少的品特由于当时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还受到一些帮派的袭击,这让他开始思考社会结构的深层问题。品特的第一个全本舞台剧《生日宴会》,曾被认为是传奇剧作中的失败之笔,后来却成为他经常被搬上舞台的作品之一。剧中好斗的男主人公斯坦利,选择了逃避不可靠的现实世界。他已经隐居到黑暗的海滨寓所,又被两个来访者强制搬家,来访者代表一个无名的组织。在斯坦利对他作为一个音乐会钢琴家的往事的回忆中,你能听到典型的品特的语言,那是一个对现实失去信任的逃避者,对失去的伊甸园的怀念。是一种政治隐喻,代表着国家给个体的压迫感。 从语言的破碎性上来看,品特确应属于荒诞派,但是不同的是,荒诞派作家的语言充满诡异,而品特的语言却又非常写实。尽管他的语言是破碎的,但他是从生活中取得这种破碎的。他的语言写实到了什么地步,有一次修订《背叛》-剧,品特说他在修改中“删掉了一个字‘请’……删掉了一处停顿……插入了一处停顿”,他尽量让自己戏剧的语言接近真实的生活语言。在品特的影响下,品特剧本排演时,导演和演员对品特剧本中的沉默和停顿的处理非常严格,有的人甚至计算停顿的时间,比如是停顿二十秒还是三十秒。中国人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品特似乎正是希望在无声之处,写出惊雷般的效果来。他还在许多剧中大量使用伦敦东区的市井语言,如《看房》中的对话,用的全是卡车司机或廉价小餐馆里的语言。他用停顿、重复和隐含的愿望等手法,使其升华到诗一样的境界。英国媒体说他“革命化了戏剧的语言”。在舞台剧的布景、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已可达到华丽、复杂、完美的今天,品特的戏剧形式却返璞归真到了最简约,为的是把所有的演绎空间留给剧情。 此外,品特刻意将舞台背景设计成颇具真实感的单调乏味的英国式房间,而且作品以针砭时弊为主要内容,在借鉴、革新传统戏剧表现手法的同时,品特采用电影的某些创作手法以达到现实与荒诞交融的艺术效果。品特注意通过强化舞台表演功能,发掘人的形体动作的潜能,来创造和凸显戏剧情境,从而实现了“戏剧应以舞台上出现的东西为范畴,独立于剧本之外……通过动作、声音、颜色造型等的表达潜力来表现”的独特的艺术理念。在《归家》中,剧终时,露丝安坐在原属于马克斯的椅子上,俨然成了全家的中心:乔伊跪伏在露丝的腿上,马克斯跪倒在椅子的一侧,恳求得到她的吻,而在露丝的脚下则躺着萨姆,在痛苦地呻吟着。一幅多么令人作呕的场景。这一切都是通过演员的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其他一切舞台上出现的表演手段,也作为表意的工具成为“舞台语言”的一部分。例如,墙的消失昭示着这个家庭结构的改变和瓦解。而“残留着的洞,说明居住者虽是文明人,但本性不改,仍旧跟原始人相同;披着文明的外衣,其实内心仍是相当动物性的”。此外,品特创造性地将电影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戏剧舞台表演中,并结合舞台的照明,以提高舞台艺术的动态表现力。如在《生日宴会》中,那两个神秘的来客(戈尔博格和迈克曼),如警匪片中的两个杀手在漆黑一片的舞台上追逐着受害者——斯坦利。剧终时,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群静止的浮雕:戈尔博格和迈克曼黑色的侧影聚拢在一起夹击斯坦利,而后者已无路可逃,在他们火把的映照下其身影如被钉在了舞台的后墙上。 四、结语 品特本人一贯认为自己是比那些所谓社会现实主义作家更加现实的社会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戏剧给我们展现了荒诞派剧作家的特点,但我们从他的作品背后以及他的戏剧表现方式,通过挖掘人物内心的非理性和语言的特点看出现实主义的特点来。从品特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方面的特点,对我们了解西方社会具有
-
闫晓琼雕塑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西方
品特
现实主义
因果关系
早期戏剧
罗德
荒诞派戏剧
人的理性
-
描述:
闫晓琼雕塑作品
-
设计本质的中国化阐释
-
作者:
金银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质
设计
中国工艺美术
实用美术
日本留学
中国化阐释
学习对象
20世纪前期
-
描述:
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就主要体现为对设计本质的中国化阐释的历程。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H].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 [2]陈瑞林.20世纪
-
希腊和印度艺术对云冈石窟的影响
-
作者:
杨俊芳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希腊
佛教艺术
印度
雕塑
-
描述: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艺术探微
-
作者:
程乃莲
张敏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艺术之美
释迦塔
雕塑
-
描述: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座融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宝库,人们在观瞻木塔时,不仅为它的高大雄伟而发出由衷的赞叹,更会被其无以伦比的艺术之美而深深震撼。本文从美术学的角度,对释迦塔的建筑美、雕塑美、壁画美、书法美等方面作了论述。
-
大同云冈文化艺术节掠影
-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演
大同市
文艺演出
山西大同
文化艺术
仪式
云冈
中国民间
雕塑
歌舞
-
描述:
2010年9月19日,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大同)云冈文化艺术节在大同市盛大开幕。全国选送的21支民间文艺演出队展演歌舞,期间举行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仪式,中国雕塑之
-
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塑艺术分析
-
作者:
武建亭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同观音堂
艺术特点
八大明王
雕塑
-
描述:
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在石雕基础上加以彩绘,每尊雕像形象各异,造型生动,体现了辽代民间佛教石雕艺术的特点。
-
早大果大樱桃保护地栽培技术总结
-
作者:
陈秋芳
田建保
王敏
来源:
山西果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技术总结
大樱桃
保护地栽培
保温被
夏季修剪
果实膨大期
冬季
成熟期
大果
日光温室
-
描述:
早大果大樱桃成熟期早,果个大,果实玲珑剔透,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一般露地栽培每667m2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发展较为迅猛。但近几年山西省春季晚霜危害较为严重,常常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加之有的年份樱桃成熟期雨量较为充沛,裂果较为严重,给果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
国宝耀华夏,董明墓砖雕戏俑,粉彩窑工制瓷图瓶
-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均压通风
排查堵漏
6122工作面
-
描述:
国宝耀华夏,董明墓砖雕戏俑,粉彩窑工制瓷图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