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6606 条
-
美丽的人和博物馆
-
作者:
龚治溧
来源:
孩子:学生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风景线
优雅
人和
学习环境
-
描述:
人和街小学经过的几个月的修建,面貌焕然一新。校门的雕塑、水景、人和博物馆、两江住读楼、孔园……构成了校园中一道道亮丽优雅的风景线。其中最惹人喜爱的是人和博物馆,它彰显特色,匠心独具,为我们提供了优雅和谐的学习环境。
-
搜奇队油画颜料
-
作者:
暂无
来源:
孩子天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颜料
发明人
代表作
-
描述:
颜料是被们用来为画作上色的东西。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它是怎么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色彩斑斓的油画世界…… 油画颜料 现代油画技巧的发明人是佛兰德画家扬·凡·艾克。这是他在1410年左右开创的。右图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创作于1434年。
-
明代青花瓷西传的历程:以澳门贸易为中心
-
作者:
万明
来源:
海交史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葡萄牙
澳门
中国风
-
描述:
从历史上看,将青花瓷最早传入欧洲的,是16世纪率先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前后,以明代青花瓷为主的瓷器贸易已经开端.本文通过对上川岛、澳门和马来西亚附近海域沉船瓷器遗存的分析,指出在中欧海上瓷器贸易开始不久,有利可图的青花瓷为主的中国瓷器外销,就引发了欧洲的中国风,改变了葡萄牙乃至欧洲的社会生活时尚.
-
黎锦光辉艳若云
-
作者:
陈耿
张玉洁
来源:
海南档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散文
现代文学
《黎锦光辉艳若云》
-
描述:
海南所织,则多品矣。幅极阔不成端正,联二幅可为卧单者,多日黎单,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为幕者,名日黎饰;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日鞍搭……”这是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笞》中对黎锦的描述,
-
论当代中国油画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
作者:
杨延帮
来源: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当代中国油画
韵味
-
描述:
油画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长期的学习、吸收和成长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那么这些韵味从何而来,源自于哪里?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从当代中国油画创作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入手,结合当代油画创作过程中的现实因素分析当代中国油画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
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创美实践:黎族“树皮布”与传统织锦的美学内涵探析
-
作者:
陈立浩
来源: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创美实践
海南族族
实用与审美结合
-
描述:
本文在概述人类创美实践的启始历程之后,结合黎族从"树皮布"的制作,到纺织时代"广幅布"的生产,以及后世"盘斑布"、五彩的"黎单"、"花被"及"崖州龙被"的先后问世,论述黎族在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创美实践中,所创造的美学价值。
-
我画我写
-
作者:
黄晖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材料
爱好
内心
著名
艺术家
马克
绘画理念
油画
华裔画家
学艺
-
描述:
自幼爱好艺术的我,阴错阳差地总是与艺术若即若离,有缘无分。后来因为女儿表现出对艺术的爱好,更加触动了我内心对艺术的难舍之情,于是母女
-
震撼人心的“汶川娃”:记旅美画家李自健
-
作者:
怀思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心
李自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
画家
汶川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展览作品
-
描述:
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携他的人性与爱油画新世纪巡展,于4月17日至4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及二、三号厅与首都广大观众见面,这是画家又一轮环球巡展的首站。本次画展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中国艺术研究
-
王良和青玉堆花瓷印
-
作者:
冯立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堆花
失传
书画家
技艺
独辟蹊径
秦汉
作品
青花
刀法
苏州
-
描述:
苏州的王良是多才多艺之人。他今年不到40岁,却已埋头发愤十年,独辟蹊径,专治青玉堆花瓷印,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使这一濒与失传的艺术重见天日作出了贡献。一些大家如谢小丝、费新我、张辛稼、王西野、祝嘉等众多著名书画家都藏有他的作品。张辛稼曾评说:"王良治印得秦汉规范,刀法苍劲、浑厚,与石印相仿。
-
近看维纳斯
-
作者:
吴志实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常活动
艺术表现形式
古罗马
古希腊
生活中
维纳斯
公共建筑
艺术语言
古埃及
雕塑
-
描述:
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雕塑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到庙堂之类的公共建筑,小到贵族花园和客厅中的陈设,雕塑可谓渗透进日常活动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