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6606 条
-
词人王鹏远,况周颐墨痕
-
作者:
刘汉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10年
奢侈品
板块
类型划分
工艺品
艺术品拍卖
拍卖行
中国瓷器
-
描述:
见。词作之余,鹜翁极嗜金石、赏书画,亦擅书法,唯以词名盛而掩,且矜重特甚,今已极难寓目。笔者得见者为田家英小莽苍苍斋旧藏七言诗轴一件(图1),纸本,纵129.6厘米,横32.2厘米,以行草书题诗
-
翰海油画雕塑拍卖即将开槌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10年
郎世宁
艺术拍卖
市场走势
板块
油画市场
艺术家
雕塑
-
描述:
在春拍表现强劲,一共拍出2亿多人民币。2010年油画市场的秋拍大战已经拉开帷幕,油画市场走势如何?哪些艺术家和作品值得收藏家关注?新入场的藏家又该注意什么?本刊特别采访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雕塑部主管柴
-
钟飙和他的陶瓷史收藏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史
收藏
四川美术学院
1968年
艺术家
重庆
架上绘画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钟飙,1968年生于重庆。1983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工作生活在北京和重庆。作为架上绘画的知名当代艺术家钟飙,他收藏古董的丰富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众所周知。认识钟飙是在一位艺术家朋友的家宴上,
-
27.12亿:中国嘉德领跑2009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内地
艺术品拍卖市场
拍卖公司
中国书画
工艺品
人民币
古籍善本
拍卖行
-
描述:
2009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公司频频传来秋拍破10亿的佳讯,各拍卖行屡创新高,呈现出一番如火如荼的景象。日前,中国嘉德公市了公司2009年业绩,包括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影像、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以及珠宝翡翠共六个门类,共成交两万两干余件拍品,全年总成交额高达2712亿元人民币,取得了公司成立16年以来的最高成交纪录。
-
盘点春拍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内地
艺术品拍卖市场
拍卖公司
中国书画
工艺品
人民币
古籍善本
拍卖行
-
描述: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2010年春拍,中国艺术品市场再次成为焦点。 在充裕资本的推动下,2010春拍拍品的价格空间被拉升: “亿元级”拍品陆续涌现;各拍行单季总成交额屡创新高
-
2010年上海泓盛春拍6月开槌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内地
艺术品拍卖市场
拍卖公司
中国书画
工艺品
人民币
古籍善本
拍卖行
-
描述:
上海泓盛2010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6月22日至6月27日在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举行。此次春拍将由八个专场组成,包括当代艺术、油画雕塑、当代设计、中国书画、邮票、杂项、马定祥暨藏友钱币专场、纸钞专场
-
德勒斯登美术馆——富有巴洛克艺术之美的华丽宫殿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内地
艺术品拍卖市场
拍卖公司
中国书画
工艺品
人民币
古籍善本
拍卖行
-
描述:
悠游于过往荣光的巴洛克式王宫中沉浸在无限深远的撒克逊王珍藏里 德勒斯登原是17 至19 世纪撒克逊王国的首都,繁荣发达,被誉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在巴洛克式建筑林立的旧市区内,德勒斯登美术馆位于壮丽的茨温格尔宫之一角。撒克逊历代国王所搜藏的美术珍品,如今悬挂在优美的回廊里,述说着当年的繁华。 爱好艺术的撒克逊诸王 易北河流经德国东部平原之后,注入北海,撒克逊正位于此流域,其首都德勒斯登是18 至19 世纪德国君主国之中,文化最发达的城市,被誉为音乐与艺术之都,德勒斯登也是欧洲少数的巴洛克式城市之一。 德勒斯登美术馆位于巴洛克式建筑的极品——茨温格尔宫内。这座华丽的艺术建筑由建筑师马蒂豪斯·丹尼尔·伯培尔曼和宫廷雕刻家佩摩泽尔,费时23 年后完成。腓特烈·奥古斯都一世(1694至1733 年)在位时,为撒克逊王国的黄金时期,他兼任波兰国王,替德勒斯登聚集了许多财富。自16 世纪以来撒克逊诸王即不断搜集绘画藏品,这一时期的收藏更是迅速增加。根据1722 年编制的目录记载,其收藏总数达1938 件。 到了腓特烈·奥古斯都二世(1733 至1763 年在位)时期,这些宫廷藏品在欧洲获得崇高评价。撒克逊的历代君主皆为艺术爱好者,尤其是奥古斯都二世,除搜集名画外,他还收集许多东方瓷器,并且促成德国迈森瓷器的诞生。 茨温格尔宫于1831 年成为撒克逊的国立美术馆,并对一般民众开放。1847 年,经由著名建筑师戈特弗里德·塞姆佩尔的设计,在茨温格尔宫内增设了塞姆佩尔画廊,1855 年,一座现代美术馆的外貌已经成型;此外,塞姆佩尔在同一时期还设计了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使哈普斯堡王朝的美术藏品得以公开于世,戈特弗里德·塞姆佩尔因此被推崇为美之殿堂的开创者,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经历战火仍无损崇高声誉 展出15 至18 世纪绘画藏品的塞姆佩尔画廊,现在被称作古典绘画馆,展品总数大约有600 件,多为德国、意大利、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国绘画大师的名作,与慕尼黑、柏林的美术馆齐名。馆内藏品有:拉斐尔的《西斯廷的圣母》、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以及提香、丁托列托等15 至17 世纪的意大利绘画;还有丢勒、伦勃朗等17 世纪荷兰、法国的绘画,这些美术黄金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作品使美术馆藏品更为充实。另外馆内更收藏了华托、布修等17 至18 世纪法国的绘画,以及杨·凡·艾克的代表作,藏品质量之高,在欧洲颇负盛名。 但是,在进入20 世纪之时,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德勒斯登市街和美术馆遭受战火波及。美术馆藏品曾一度为俄军接收,虽在1956 年时归还德勒斯登,但遭战乱破坏的绘画仍有200 余件,下落不明的作品更多达500 多件。同时茨温格尔宫殿也因轰炸而倒塌,幸好由于及时修整,宫殿已于1960 年全部复原,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美术馆也因此才得以继续保持欧洲顶级美术馆的声誉。此外,德勒斯登美术馆的近代绘画馆设于阿尔贝廷殿内,该馆建于离古典绘画馆不远的易北河畔的高台上。馆中所收藏的19 至20 世纪的近代绘画,则更为德勒斯登美术馆增添不凡光彩。 三连祭坛画 杨·凡·艾克 凝结油画艺术精华的中世纪祭坛画这是活跃于15 世纪的佛兰德斯画家杨·凡·艾克的祭坛画杰作。它由三幅画组成,左右较小画面和中央画面以合叶相连,像一扇可以开关的门,这种形式的祭坛画统称为三连祭坛画。一般祭坛画多为安装于教会的巨型画,这幅德勒斯登《三连祭坛画》却是便于携带的小型画,可能是为了个人使用而绘制的。虽然这是幅“小型”祭坛画,但被誉为“画家之王”的杨·凡·艾克,在这幅小型名画中发挥了高超的油画技法。当时油画颜料虽已发明,但用起来很不方便、乏人问津,而将油彩改良成上好颜料者,一般公认就是杨·凡·艾克。从画中的宝座样式及立于右侧的圣卡特丽娜的头冠等,均可看出画家令人惊异的细致描绘。画家40 岁以后创作的这幅名画,于18 世纪中期已为德勒斯登美术馆所收藏,当时被误认为是德国绘画大师丢勒的作品,但多数近代美术史学家却都认为这是杨·凡·艾克的作品,因为这幅画所凝聚的中世纪祭坛画精巧的油画技法,只有杨·凡·艾克才能达到,1958 年馆方在修复洗刷此画画框部位时,在下缘处发现了记有“杨·凡·艾克于1437 年完成”的文字,从此证明这是杨·凡·艾克晚期的作品。 专为个人绘制的小型祭坛画 一般认为祭坛画是悬挂于教堂内部正中的大型画,但这幅祭坛画纵高27.5 厘米,横宽为37.5 厘米,只有手提包大小,因此这幅画很可能是私人作礼拜用的祭坛画。 这种左右两开式的中世纪祭坛画成为三连祭坛画。关闭时呈现描绘大天使加百利向圣母玛利亚报告怀有圣子的《圣告图》;打开门扉,正中央是怀抱圣婴耶稣的圣母玛利亚坐像,右面是想成为基督新娘的圣卡特丽娜(亚历山大的圣卡特丽娜);左面则是大天使米歇尔向圣母介绍这幅祭坛画的捐赠者(即制作委托人)的情景。通常祭坛画会以与捐赠者教名同名的守护神作为画中的介绍人,由此可知,捐赠者应叫做米歇雷(米歇尔的意大利语读音)。这幅画的主题分别是“圣告”、“圣婴耶稣”、“耶稣的新娘”,三者并列,由此可以推测这幅画是为捐赠者米歇雷所画祝贺新婚的画作。 “超越文艺复兴”的中世纪画家 杨·凡·艾克曾经活跃过的佛兰德斯布鲁日镇(现属比利时),是15 世纪欧洲贸易中心,为各种商品集散流通的商业城市。勃艮第大公善良的菲利普的宫殿,乃当时被认为是欧洲最华丽、精致的宫廷建筑。 杨·凡·艾克的生平,特别是年轻时期的经历鲜为人知。他大约出生于1390 年前后,但艺术史上最早有他的记载是在1422 年,因此后人无从了解他的绘画技巧是如何完善的。总之,在1437 年前后完成此画时,杨·凡·艾克的名声已越过阿尔卑斯山传入绘画之乡意大利。 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已经开始,是文化史上空前的丰收时期。但是,在文艺复兴尚未开始的北方佛兰德斯,杨·凡·艾克却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熟练的技术,构筑了一个超越中世纪的新时代。特别是远近法的运用,当时在佛罗伦斯虽然已趋于完备,但杨·凡·艾克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实际经验中确切掌握并熟练此技法,从《三连祭坛画》这幅作品中便可清楚看出这点。 《三连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 杨·凡·艾克是佛兰德斯绘画的始祖,他是15世纪最杰出的画家之一。杨·凡·艾克早期的事迹不太为人所知,美术史上也殊少记载,因此无从了解他如何创造出这幅《三连祭坛画》的画境。他神奇的技巧和充满创造性的构思,对丢勒等北方文艺复兴画家有极大影响。另外,18 世纪德国浪漫派画家对他也非常推崇,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更是热心于搜集他的作品。但杨·凡·艾克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独特的油画技法,在他以前的绘画主要使用蛋彩(用蛋黄混合颜料),但杨·凡·艾克为油画颜料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此油彩代替了蛋彩。这一油画技法也传入了当时与北方贸易往来频繁的威尼斯,对威尼斯画派产生了影响,当时很多画家都立即接受了这一技法。 在最短时间内浏览德勒斯登精品 在华美的宫殿中尽情欣赏绘画精品德勒斯登美术馆的中心——古典绘画馆,设于雄伟壮丽的巴洛克式建筑茨温格尔宫殿内。进入宫殿后随着思绪被带入17至19 世纪撒克逊历代王国的荣华景象之中,开始此趟经典艺术之旅。 宫殿入口是座如王冠般的圆顶屋宇,一直向前走便进入了古典绘画馆;左边大厅有售票处和寄放处。从大厅中央的楼梯登上二楼,第一间展览室是15 至16 世纪意大利绘画陈列室,展出丁托列托的《救出亚尔西诺埃》、提香的《着白色服装的妇女肖像》、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等威尼斯画派名画。在最里面的墙上,是美术馆的珍宝——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里侧的房间,有波提切利的《圣切诺毕斯一生的四个场景》。欣赏完文艺复兴的名画之后,返回大厅中央楼梯,再把欣赏目光移向的是布修的《弗洛拉的王国》。接着是17 世纪荷兰和佛兰德斯绘画展室,我们将看到鲁本斯的《打猎归来的戴安娜》等佳品。再往里走可以看见伦勃朗的《与莎斯姬亚的自画像》及维米尔的《在妓院》。然后转向右边房间,宽广的室内陈列着杨·凡·艾克的珍品《三连祭坛画》,画面充满尊贵的气派。最后从中央楼梯登上三楼,那里17 世纪西班牙绘画大师慕里欧的《圣母与圣婴》正在等着我们,其优美的颜色组合令观画者舍不得移动脚步。 参观近代绘画馆 <
-
大道甚夷——隐者吴灏的艺术之道
-
作者:
李怀宇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派
艺术天地
家学渊源
艺术专科学校
大道
广东省
-
描述: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岭南画坛的隐者吴灏,虽数十年不求闻达于主流画界,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自得其乐,其画作却被谢稚柳评价为: “足使青藤却步、苦瓜袖手。”。自称为“岭南派叛徒”的吴灏家学渊源,自幼酷爱艺术,5岁学画,18岁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为校长丁衍庸所器重。24岁拜谢稚柳为师,学业精进,绘画上追宋、元水墨,下及明董其昌、徐渭,清八大山人、石涛,直取古人神韵。近日, “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囊括了吴灏的书法、国画、油画、篆刻、诗词,其中油画作品是首次展出。得传统三熏三沐的吴灏,诗书画篆刻俱佳,在美术史家杨小彦的眼里“在当下广东,传统和旧学功力能到这个程度的,似乎仅此一人”。 吴灏:艺术之道全乎于心,心正则笔美 采访:李怀宇 《收藏·拍卖》:这次在澳门的展览“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有什么特点? 吴灏:较之以往的展览,这次是囊括了书法、国画、油画、篆刻、诗词。我从小便喜欢东涂西抹,5岁学画,到今年80岁,不知不觉已经作画75年了。但是我直至18岁才有正式的指导老师像丁衍庸、赵少昂等,24岁时接触谢稚柳老师,他也是我学画生涯中重要的老师。好在能够趁青春留倩影,有得快活就快活。我有个特点,就是认识不少师友,学习是需要师友的,光是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是不管用的,要自己努力加上师友间学习交流。我小时候写生画也学,铅笔画也学,我祖父还叫我学《芥子园》的水墨画。祖父好画,但职业是中医生。我们家三代从医,到我这辈“掉队”了,换成长辈戏称的“会饿死的艺术行业”。 艺术之路很艰难,中外皆然。梵高没卖出一张画,莫奈住马房,毕加索没有素描纸作画,一个画家在成名之前,生活是很苦的,要卖出一幅画,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努力。我直至50多岁才卖出自己的第一幅画作。当时我住在危房,从正梁到地面有很大一条裂缝,刮风下雨的时候简直不能工作,处处漏水,好在最后还是熬过来了。很庆幸的是,我还能自学很多方面的知识,填饱肚子。这次展览算是我所学的一次总结吧,将我70多年的学画成绩表现出来,虽然算是拿到了“毕业证”,但是学无止境,我仍要继续努力。 《收藏·拍卖》: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画家? 吴灏:若是讲现代的话,毕加索、马蒂斯、梵高都是我很喜欢的画家。若是说中国画,就很多了,宋徽宗、石涛、八大、石溪等我都喜欢。 吴灏自叙: 中国画最重要的是笔墨,是一张画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画六法里面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其他四法中外都有,但是这两法到现在部没有人能够解释透彻。第一法是“气韵生动”,我的理解即情调.“骨法用笔”、即第二法、我的解释即线条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就像人体没有骨架支撑,是无法生存的。我遵循这些中国画的必要特色为条件来摸索前进,一个人身处的时代是有不同情调的,不用刻意去创新,就自然会带有他所处的时代气息。 不临莫古人就拿不到艺术技巧,就无法表现。当然写生也可以,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很容易,但自然美入画不一定美的,草稿不是照写的,要有取舍,要经过作者吸收和艺术加工再表现出来,艺术之可贵也正在此,如法炮制是没艺术性的。艺术是教不了的,老师只是教学生操作程序.但细部怎样表现,则要靠自己体会了。 临摹如果到了可以乱真.你就得到古人的技巧了,如张大千临石涛,毕加索、马蒂斯都有大量临摹毫画,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临摹到了可能乱真,你才算学到了传统技巧然后才可开始刨作。没有技巧又如何创作呢?我认为一定要临摹前人的名作,不临摹而自己创出来是不可行的。 《收藏·拍卖》:你在小时候听说画画是挨饿受穷,为什么后来以作画为生呢? 吴灏:完全是出于爱好。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以画画来赚钱,更何况是年纪那么小,又怎么懂得呢?我是真的爱好画画。就像以歌唱为生的,要是仅仅企图以唱歌来赚钱,也是不行的,很难在艺术上有更深的造诣。艺术始终要讲究本心,应当表现你正当的爱心。要对人和物有一种真爱,那才行;仅仅是表面功夫,那是不行的。唐代有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即是讲感情。其实不仅中国画要这样,西洋画也是一样。像梵高,他是全身心扑在画画上,你们觉得他傻而已,其实他确是真心真意地作画。 《收藏·拍卖》:在学习古人的画作里,你是不是临摹石涛和八大很多? 吴灏:我临石涛多一些,八大少一点,山水画的基础就在那里。我拜赵少昂先生为师时,赵先生脾气很好,完全没有架子,整天夸我乖、学习能力强,劝我快点上学。我也想早点上学,能够去欣赏他展示收藏的作品,像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黄君璧、叶浅予等等。我一心想去看他的藏画,因为在小县城里很难看到有价值的作品,你不看真品,是学不到东西的,所以说师友很重要。我想向赵先生学习,他把我带到他二楼的画室,地下室是教学生用的。他对我说,有机会的话,带我去上海先学黄宾虹和张大干,看看是否适合。 我小的时候便很喜欢岭南派。尽管鉴赏的眼力未到火候,但是我临摹很多如赵少昂、高剑父、高奇峰等的作品,我都学过。但我自认是岭南派“叛徒”,长大之后,随着鉴赏能力的增长,我就不喜欢岭南派了。打个比方,你看现代舞,要懂得欣赏芭蕾才能够说明功夫到家,因为它相对较高雅。当然不是说你只看表演者身材好,他们一举手一顿足,都是要表达定意思的。我大概是在10岁的时候就不再学习岭南派了。 《收藏·拍卖》:我听说你临摹张大干的画,几乎可以乱真。 吴灏:初出道的人,没有人会说你行的。比如说,黄君璧画石溪,是能够乱真的。在这以前都要经历一段艰苦的日子,张大干早年作画要养活几十个人,当时画作不好卖。我记得“文革”前张大干的扇面一张六块钱,不值钱,生活要紧。总之,搞艺术是很艰难的。我没有张大千的本事,他是自产自销的,我只是帮人家写,多少钱一张,就做这样的交易。当时中国大陆很少人喜欢字画,我就给港澳地区的人作画,逐张算钱,曾有一次还被海关抓去问话。我照实说,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婆.x没工作,我靠帮人临摹画为生。 《收藏·拍卖》:你画油画又是跟谁学的? 吴灏:是跟丁衍庸学的。我的油画卖出去两张,比梵高还好一点,他才卖出去一张,生活很困苦,只能穿别人不要的旧衣服。艺术家的生活都是很清苦的。齐白石没出名之前还是画死人像的呢,整天对着死人像,别提有多烦闷了。好在他的朋友安慰他,鼓励他去北京,才有了成名的机会。他在北京日子很难过,别人常常奚落他,他坐过的椅子别人要用手帕擦过才坐。其实全靠徐悲鸿带齐白石上来,但徐悲鸿有一点做得不好的就是在美术学院否定了书法,以素描作为美术的基础。其实素描不过是掌握写到物形而已。苏东坡的诗是讲:“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概括了中西画的道理。 《收藏·拍卖》:1948年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时,丁衍庸先生是如何教你的? 吴灏.丁先生既是老师,也是校长。我们俩有共同的志趣爱好。我不喜欢政治,因为我为人直率,不会讲“曲话”。书法上,他懂马蒂斯,我也喜欢马蒂斯。我学石涛、八大,也是他所钟爱的。所以我晚间经常到他办公室聊天,他就将他的古玩给我观赏。 《收藏·拍卖》:现在很多画家注重技术,你如何理解境界? 吴灏:拿音乐来比喻,弹奏小提琴这些乐器都是需要技术的,指头功夫就是技术。有一点我就很不明白,为什么在音乐学院,他们需要学以前的名曲,如肖邦、贝多芬,但是现在的美术学院却从不提倡学习古典名家的画了。画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很久的锤炼,才能成为今日的名画,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呢?舍近求远。正如毕加索说:“中国这么好的艺术,何必来法国学呢?”我们的画他们懂得欣赏却不会临摹。 《收藏·拍卖》:你觉得国画、油画、诗词这些艺术门类有没有相通之处? 吴灏:孔夫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些东西是相通的,就是取法不同。这就好比我握笔写字跟用刀雕刻一样,取法不同而已。至于西洋画也是同样的道理。 《收藏·拍卖》: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你没有加入任何一个美协、美院、画院之类的团体。 吴灏:我的想法是“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美术界的诸侯,我是不会跟人家争的。逍遥自乐才是我的人生哲学,作画都是我自己玩玩的东西,快乐就好。我所得到
-
以全新视角感悟广东的文化精神——对话林雅杰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派
艺术天地
家学渊源
艺术专科学校
大道
广东省
-
描述:
林雅杰,1943年生,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文史学者,研究员,“广东历代绘画展”策展人,学术委员会召集人,此次展览的两位执行委员之一。毕业于中山大学,先后编著书学论著及文史丛书凡三十余种,2004年,主持筹办“广东历代书法展”,以其内容宏富、学术品位高尚,被誉为粤中史无前例之文化盛事,主编六卷本《广东历代书法丛书》。 《收藏·拍卖》为什么会举办“广东历代绘画展”?它的策展理念是什么? 林雅杰:由于2004年“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的成功举办,2007年广东“两会”期间,文化界委员集体联名提议,由省政协牵头举办“广东历代绘画展览”,与之前举办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 起成为广东文化建设工程的“双璧”。广东省政协常委会因此决定将展览纳入工作计划,并于当年7月成立组委会开展筹备工作。这次的展览,我们的理念和出发点与书法展一样,动因都是一个——弘扬岭南文化。广东历来给人印象是“文化沙漠”,“历代书法展”的举办,恰恰做了次极好的正名。 这次的展览与“书法展”一样,我们先组织批年轻的专家学者,做好学术上的准备,了解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状况,再到各地选择博物馆,通过馆藏的目录挑选作品,由我们的专家来鉴定筛选。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展览来弘扬岭南文化,宣传岭南文化,通过历代书画的艺术创作,令大家进步认识和感悟广东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绘画展”中体现得尤为透彻,因为展出的不仅有中国画,还有油画、版画和漫画等——它体现了广东人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其实与在改革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广东人的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我们希望通过绘画艺术让大家来感悟广东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最主要的出发点。 《收藏·拍卖》我们注意到1911到1949这近40年构成此次展览的“下编变革与多元”部分,几乎占了此次展览五分之二强的分量,内容涵盖各个画种和各种艺术流派,这似乎比较令人意外? 林雅杰以前,我们一说到广东的绘画艺术,言必称“岭南画派”,而其他许多不同风格、不同画派的画家,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美术史研究和大众传播所忽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把被历史湮没或者遗忘的艺术家重新置于他应有的位置。当今的时代开放多元,现代广东更是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岭南文化特有的开放姿态提醒我们,应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顺应了这一趋势。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今天,随着国家的崛起,要求我们用更为客观平和的心态来审视和重构绘画史,使历史上除了革命的美术以外,其他有成就但因种种原因而沉潜,如传统的、前卫的美术也能浮出水面。广东历代绘画展览,力图适应时代的要求,打开视野,以扎实的研究和全面的展示,廓清历史面貌,为促进广东绘画研究搭建平台。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作出努力。 《收藏·拍卖》:入选藏品的选取标准是怎样?林雅杰:入选的藏品,不以画家的地位、流派或团体作衡量标准,而是以其艺术造诣作为唯标准。明徐渭有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明珠被遗置,是大遗憾。那么,我们除了关注绘画史上已经功成名就的经典艺术家及其作品,更应注重发掘绘画史上的“遗珠”,这一努力也是对中国美术史以及广东历史和文化重新解读的过程。 《收藏·拍卖》,在广东的绘画史上,出现了自创一格檀画兰竹,却仅在地方志中留下简略记述的彭睿罐,被喻为晚清广东最杰出画家的“二苏”苏六朋和苏仁山,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的李铁走,以及被国外艺术家称为“东方毕加索”的赵兽……这些人,单独来看,在艺术史上部是一流的大家。但是,他们的存在并没有使广东(特别是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在中国的历史上成为一流的艺术大省——尽管它成就了一些艺术家,但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屏蔽了艺术家们的声望? 林雅杰.所以这就要研究广东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你不觉得这也跟广东人的个性有关吗7它其实也是广东文化精神、广东人精神的一种体现——务实,不爱宣扬,不事张扬。广东人往往被评价为“只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东西好,但不懂包装和宣传,以至于给人“文化沙漠”的错觉。正因如此,我们更要通过这样的展览来正本清源,为广东文化正名! 《收藏·拍卖》:这样的梳理,除了展览,还有其他什么呈现方式吗? 林雅杰本次展览还将编印“广东历代绘画丛书”(9种)。1940年,广东文献专家叶恭绰先生[编者注:叶恭绰(1881年- 1968年),号遐庵,广东番禺人,书画家、鉴藏家和政治活动家。曾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香港大学举办了“广东文物展览会”。为什么在抗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个展?因为叶恭绰希望通过文物展览,唤起国人的爱国情怀,热爱家乡的情怀。“广东文物展览会”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期出版展览图录《广东文物》三厚册,流传甚广……叶公做这个展览,不仅仅只提供藏品文物的展示,而是邀请专家,对每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解读,组织学生写观后感,许多当时的中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受到了很好的爱国教育。所以,当我们筹办此展览的时候,想借鉴他的方法——展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丛书的出版,则有助于将展览延续下去,从而促进对美术史乃至地方画派的研究,如同之前的“书法展”那样,希望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深化。我们希望所做的切,不是为展览而展览,即便展览结束,也不应意味着完结,它应该有助于美术史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它,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