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2660 条
-
对发展我国丝网版画的随想
-
作者:
陈聿强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丝网印刷
丝网版画艺术
-
描述:
近年,自国际画坛大量使用丝网印刷复制有界限油画、粉画和装饰画以来,丝网版画艺术也常与丝印美术复制品的贬称——Cheap(便宜货)联系在一起。虽然这里有着误解和附会的成份,但是人们对丝网版“一国两制”艺术品评秤砣的下滑,不能不引起从事和关心我国丝网版画艺术的版画家和版画欣赏者对其处境和前景给予关注和思考。 回顾历史,在丝网印刷被引进艺坛的四十年代,就有美术家运用它来尝试丝网版画艺术创作,六十年代,它就卷入刚掀起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浪涛。那时,一批前卫艺术家用丝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力作:美国沃霍尔的《玛莲兰·梦
-
巴黎散忆
-
作者:
井士剑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
现代人文主义
中国传统绘画
蒙娜丽莎
艺术家
贾克梅蒂
抽象艺术
人类文化
四十年代
阿维格多·阿利卡
-
描述:
在世界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趋向溶合之际,中国美术学院特聘了三位当代西方著名艺术家作为油画系客座教授。他们是:画家阿维格多·阿利卡[Avgdor Arikha]、雕刻家雷蒙·马忪[Ragmond Masoh]和被世界摄影界誉为“摄影之父”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这三位艺术家在当今国际上享有盛誉,对中国的艺术及其教育颇感兴趣,并予以极大的关注。无疑,这一事件对促进我院油画系乃至我国整个艺术界与西方的交流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艺术那固有的界限在这种交流中已日益变得模糊起来,中国
-
营造氛围 力创意境——《黄花岗烈士就义图》创作谈
-
作者:
刘德润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营造氛围
创意境
-
描述:
1996年春节一过,三联油画《黄花岗烈士就义图》乘着专车去了广州,它带走了我的寒冷、疲乏和遗憾.以前我对历史画并无兴趣,但当我得知是以黄花岗烈士为题材画一幅参展时,虽心中无数,还是答应下来.一是
-
工笔画教学断想
-
作者:
李子侯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技巧
笔画教学
工笔画
中国画
-
描述:
在中国画人物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一、二年级的专业主课以工笔课为主。因此,工笔课是新生专业教学的“第一口奶”,是步入中国画艺术的第一个门槛。新生入学前,差不多也都学过一点中国画,有的倾向于“工”,有的倾向于“意”。但因为接受的教育不会很正规和系统,观念混乱,程度不齐便可想而知。因此,对中国画的认识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技法的把握只能是初步的。即使是附中上来的学生他们所具备的基础,也主要是造型基础。造型观念也往往是西洋的。所以进入中国画系,便有个观念转变的问
-
欧洲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变迁
-
作者:
陈之佛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者
艺术教育
教育家
中国美术教育
高等艺术教育
美的教育
造形艺术
教育思想
工艺美术
近代艺术
-
描述:
陈之佛(1896—1962)先生,是现代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工艺美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出生于浙江省余姚浒山镇(今属慈溪县)。1915年他在浙江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即留校任教,讲授染织图案,并于1917年编写出《图案讲义》。1918年他东渡日本,翌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成为我国第一个到日本研习工艺图案的人。1923年毕业回国后,他一面从事创作、设计,一面潜心著述,而始终没有离开过高等艺术教育的岗位,曾担任过国立艺专校长、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等职。陈之佛先生品德高尚、为人谦和;博学多才、治学严谨。他毕生除创作许多花鸟画和工艺设计外,还出版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所论范围极广,几乎包括美术所有门类。他虽身为学者、专家、教授.但非常关心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在三、四十年代,曾先后发表《如何培养健全的国民》、《希望注意艺术教育》、《谈美育》、《儿童画指导》等论文,还编写出版《儿童画本》、《儿童作画能力研究》,以及《中学图案教材》等等。为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踏踏实实地作出贡献。 今年,是陈之佛先生诞生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美术教育家,本刊发表了他的花鸟画(见封底),并重刊他这篇旧文,以表示我们的敬意。同时重刊此文也有益于人们对外国近代艺术教育发展
-
外国雕塑欣赏
-
作者:
李宏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中国美术教育
骑马像
摹仿自然
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
雕塑家
人文主义
雕塑艺术
人物形象
-
描述:
与活在世上的人们一起经受最后的审判,从而被判决升上天堂或降入地狱。他们将依照生前行善或作恶的情况受到裁判,那些行事不义的人“将进入永远受刑的境地,那些做好事的将进入永生”。在这块浮雕空间里,我们看见,作为审判者的基督被安排在正中央,高大的身姿透出无上的威严,并支配着整个构图。围绕他的那个椭圆形是象征荣誉和神性的光轮。左边(基督的右方)是接受善者入天堂的情景,有边则是恶人被
-
外国雕塑欣赏
-
作者:
李宏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罗马时代
希腊化时期
狄奥尼索斯
雕像
持矛者
正面律
雕塑家
雕塑艺术
公元前
-
描述:
希腊雕塑艺术最初曾经历了“几何风格”和“东方化风格”时期。后来是所谓古风时期(公元前7—6世纪),雕塑显得简单粗糙,形象呆板,可以说这是希腊雕塑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接着便进入标志着希腊雕塑成熟与繁荣的古典时期(公元前485—330年),它在艺术史上往往被分为前期与后期。如果说古典前期(公元前5世纪)的雕塑具有庄严、宏伟和刚健的倾向,那么,古典后期的雕塑则显示出优雅、抒情与柔和的风格。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30年)雕塑在古典风格时期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层生动、活泼的气息。 提纳的科罗斯雕像,约公元前570年,大理石,
-
外国雕塑欣赏
-
作者:
李宏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罗马时代
梵蒂冈
中国美术教育
拉奥孔
运动员
雕像
胜利女神
雕塑艺术
公元前
-
描述:
刮汗垢的运动员 留西波斯原作(青铜),约公元前330年,罗马时代仿制品,大理石,高205厘米,罗马梵蒂冈博物馆藏。 留西波斯是希腊古典后期最后一位雕塑巨匠,他的作品大多表现青年男子(即科罗斯)。这些雕像虽然还保持着古典雕塑端正和谐的特质,但其动态已不再是那么安定静让,而是显示出即将有所行动,或者在剧烈运动后正要歇息的状态。他的著名雕像《刮汗垢的运动员》表现的是一位运动员在竞赛之后用木片从身体上刮去汗水和灰尘时的动态。与普拉克希特雕像的静态的和谐相比,这一雕像显示出某种不安定的
-
外国雕塑欣赏
-
作者:
李宏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美术教育
空间环境
骑马像
奥古斯都
雕像
现实主义精神
雕塑家
罗马式
象征主义
拜占廷
-
描述:
另一方面,雕像上的人物神情、目光、姿态等均显示出与具体空间环境的关系,而不象《持予者》像那样,目光缺乏焦点和方向,仿佛梦一般地漫步于一个非特定的抽象空间里。在这里,奥古斯都正对着他的将士们训话。他头部微抬,目光前视,右手扬起而似在下达军令。可以看出,此时的罗马雕塑在仿效希腊雕塑、强调理想化处理的同时,并没有舍弃传统,没有丧失其讲求明确与实在的现实主义精神。
-
外国雕塑欣赏
-
作者:
李宏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埃及人
法老
中国美术教育
雕像
审美趣味
雕塑家
维纳斯
公元前
纸莎草
-
描述:
一、原始维纳斯——史前雕塑 原始时代是人类社会的童年,而原始文化则充满着“童年的稚气”,显得极为朴素单纯。在那窟居巢处的时代,原始人类为着生存,与饥寒作生死存亡的斗争,那时,他们的理想化的境界只是有足够的野兽以供食用,有生育力旺盛的女人繁衍子孙。而在原始社会中出现的所谓美术活动,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缘于此种维持生存和繁衍人口的基本要求。 原始社会的洞窟壁画,据专家研究,与为狩猎而进行的巫术活动有关。——对原始人来说,只要在洞中画上一头野兽,再用长矛石斧对之痛打一番,狩猎时真正的野兽便会俯首就擒。而那些大约制作于两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