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B.C.克路格利柯娃肖像(油画)
作者: 涅斯杰罗夫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物象   现实主义   布鲁斯   矿物质颜料   起居室   人物画   印象主义   咖啡桌   色调变化   作品  
描述: B.C.克路格利柯娃肖像(油画)
拿羽毛球的女孩(油画)1741年
作者: 夏尔丹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物象   现实主义   布鲁斯   矿物质颜料   起居室   人物画   印象主义   咖啡桌   色调变化   作品  
描述: 拿羽毛球的女孩(油画)1741年
艺术家切尔内舍夫的一 家(油画)
作者: 日林斯基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斐尔前派   艺术风格   美术学院   象征手法   美术史   绘画   作品   象征主义   美术馆   油画  
描述: 艺术家切尔内舍夫的一 家(油画)
伟大的魔术师夏尔丹,向你致敬
作者: 彼埃尔·施奈德   薇君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博物馆   西梅   绘画   作品   粉画   静物画   狄德罗   魔术师   油画  
描述: “魔术大师,您带着悄然无语的作品,又回到我们中间来啦!”曾在1765年写下这句话的狄德罗,倘能知道让-西梅翁·夏尔丹的一百四十二幅油画,粉画及素描今年在大宫殿博物馆一直展至4月13日的话,那会多么高兴。世间也竟然需要在画家身后等待二百年之久,才举办这么一个不寻常的遗作展览,而且还是首次。
美国的印象主义
作者: 理查德·博伊尔   顾时隆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国   欧洲   艺术家   印象派   宾夕法尼亚州   印象主义   上帝   作品   油画   贝克  
描述: 我的上帝啊,我宁可到欧洲也不去天堂! ——威廉·查斯,1872年 贝克小姐想要“看到青色与紫色”并且正在取得进展。 ——西奥多·罗宾森,1892年
评全苏美展
作者: Ю·Э·奥斯莫洛夫斯基   佟景韩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列宁   纪念碑   纪念碑性   题材   绘画   艺术语言   作品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肖像画   油画  
描述: 为纪念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六十周年而举办的《沿着列宁的道路》全苏美展,油画部分的题材样体裁体现的同样题材,在以前的大型美展上都是有过的,因此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画家们在题材的处理上有什么新的东西没有呢? 依我们看来,在题材的处理上,出现了一种明显不伺的方式,确切些说,就是突出了绘画的因素,发掘了艺术语言本身的性能。最近几年,过份的纪念碑化、生硬的线描风格、干瘪的简练化和构思规模同作品尺幅的失调逐渐退出画面,与此同时,开
埃尔·格列柯的生平和艺术
作者: 李春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莱多   法国   苏联   意大利   艺术博物馆   西班牙   作品   使徒保罗   油画   天才  
描述: 苏联的埃尔米塔什艺术博物馆里陈列着西班牙十六世纪著名画家埃尔·格列柯的杰作《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当人们走近它时,往往为画幅上两个神秘的人物所吸引。使徒彼得和保罗都有一双忧郁的大眼睛,他们伸着手,作询问的姿态,象是在探索着什么。这幅画似乎是一个永远不解之谜。几百年过去了,画是沉默的,可是人们对这位画家却一直在争论不休。有人说他是“西班牙的心灵”,是“神秘主义的高峰”,而法国的戈蒂埃说他是一个“天才的疯子”,美国的芬克斯坦说:“在埃尔·格列柯看来,
罗伯特·维克雷的蛋彩画
作者: 晓宜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色调   绘画材料   绘画技法   鸡蛋   油画材料   木板   重彩   颜料   石膏粉  
描述: 蛋彩是中世纪和西欧文艺复兴早期普遍采用的一种绘画材料。主要是用鸡蛋特别是蛋黄与颜料粉调制作画,大多画在复有帆布的木板上和涂有石膏粉底子的木板上。其特点是色调柔和有光泽,这种绘画技法有点象我国的重彩,宜平涂,不便于修改,作画之前要考虑成熟,比较难掌握。油画材料问世后,突破了它的局限,发展迅速,使用蛋彩作画的
关于埃尔·格列柯
作者: 伊戈尔·多尔格波洛夫   殷小苓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托莱多   色调   雷雨   莫斯科   纽约   西班牙   天空   臭氧   雷电  
描述: 托莱多的雷电与格列柯的风景 西班牙诗人奥尔坦西埃·帕拉维西奥在十四行诗《画家房间里的闪电》中这样形容格列柯画雷雨下的托莱多风景的情形:闪电光临了画室、在绚丽眩目色调的作品前黯然失色,于是消失了……。 这是一次真实的骇人故事。雷电没有损伤格列柯,它倏忽消失后,只留下微微的臭氧气味。然而,托莱多暴风雨的天空被画家永远留在画布上。这幅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油画曾在莫斯科展出过。 在埃尔·格列柯的《托莱多风景》中,一片幽光照亮的乌云径直向前奔来,在被狂风撕裂的云缝
丑陋的使徒—美国的八人派
作者: 巴巴拉·罗斯   毛君炎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德华   巴黎   美术编辑   费城   纽约   舶来品   作品   欧洲国家   油画  
描述: 美国在精神上和艺术上还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奇怪的是,独独她似乎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她所崇尚的人、书、礼等的楷范,都不过是他山之石,是舶来品,只适用于过去和欧洲国家。
< 1 2 3 ... 20 21 22 ... 74 75 7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