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11 条
-
贴花巧手(诗、外一首)
-
作者:
黄罗
来源:
长沙文艺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锁相技术
电路分析
频率合成
-
描述:
贴花巧手(诗、外一首)
-
常州市出土唐三彩瓶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物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常州市
开元通宝
汉墓
唐三彩
实地调查
基建
贴花
工人
出土
-
描述:
1972年4月,常州市南门外某厂基建工地的工人们在掘土时挖得唐三彩瓶一只(图一),工人群众与市基建部门对此出土物非常重视,精心加以保护,并随即报告市博物馆。据实地调查,该工地原有一个大土墩,基建施工时把土墩挖平,曾发现过汉墓。出土的三彩瓶在汉墓附近5米处,同出土的还有"开元通宝"铜钱六十余枚,绕瓶半周成串放置,离瓶约15厘米。没有葬具和其他遗物发现。三彩瓶撇口、细颈、圆腹、山形底足。高23.8、腹径10.3、足径8.2厘米。绿釉地,间有白斑,贴花上施黄褐釉。贴花集中于圆腹表面:腹之中部有龙头纹三个作等距排列;腹上、下部各有三个树状纹相对,与龙头纹相间隔,布局对称,釉色鲜艳,
-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羽毛贴花绢”到《红楼梦》中的“雀金裘”
-
作者:
吴世昌
来源:
文物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丝织品
发掘简报
劳动人民
红楼梦
中国古代
孔雀
毛织物
羽毛贴花绢
鸟类
-
描述: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说到内棺盖板上有"羽毛贴花绢"(页4,图版肆:3、图版拾贰)。并且说,"这种用铺绒和羽毛贴花绢装饰的木棺,迄今还是第一次发现。"这一发现,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用这种丝织品装饰的木棺,尤其重要的,这是用鸟类毳毛结合绢绸织物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最早的实物证据。
-
我国陶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中国出土文物展览陶瓷展品谈起
-
作者:
冯先铭
来源:
文物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特点
建国后
陶瓷器
文物展览
青瓷器
陶瓷展
陶瓷发展史
元代青花瓷器
釉下彩
出土
-
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共展出六百余件展品,其中陶瓷器有二百余件。这些陶瓷展品上起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下至北京郊区明墓出土的瓷器,展示了一幅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缩影。我们从中看到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以及我国陶瓷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本文拟根据一些重要展品,并结合建国后出土的另一些有代表性的陶瓷器,略谈我国陶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
介绍几件元、明青花瓷器
-
作者:
古湘
陈柏泉
来源:
文物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介绍
花卉
省博物馆
元代青花瓷器
湖南
莲池
牡丹花
石榴
出土
-
描述:
(一) 湖南收集的两件元青花大盘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从常德收集到两件元代青花双鱼纹大盘,过去未见著录,现介绍如下: 1.青花双鱼莲池大盘折沿,沿面画海水纹一周,盘里画缠枝牡丹花六朵,盘心画双鱼
-
秦始皇陵附近新发现的文物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物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瓦当
平整土地
生产队
建筑艺术
陶俑
秦始皇陵
雕塑艺术
文物
焦家
出土
-
描述:
继1964年焦家村南出土秦陶俑之后,焦家生产队社员于1970年冬在村北一百米处,又发现了一个陶俑。陶俑头、手已丢失(图一),残高54厘米,着交襟长衣。合模,空腹,头、手、身分开制作。就现存身躯看,与以前发现的三件陶俑相同(见《考古》1962年第8期410页;《文物》1964年第9期55页)。对于研究我国秦代服饰和雕塑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1972年春季,岳家沟生产队在陵园内城西门外平整土地时,发现两种瓦当。一种为夔凤纹瓦当(图二),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秦始皇陵出土的夔凤纹瓦当相同(见《考古》1962年第8期410页)。据残破部分推算,原大约52厘米左右。这种特大瓦当见到的不多,可能是用于檩头的装饰。另一种是几何纹瓦当(图三),仅发现一件,残半,已复原,直径19厘米。对于研究秦代建筑艺术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
乐平县发现明代青花瓷窑
-
作者:
陈柏泉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窑址
青花瓷
景德镇
永靖
发现
明代
乐平
耐火土
瓷窑遗址
高岭土
-
描述:
乐平地处赣北,全境多山,县北与景德镇毗邻,境内盛产高岭土、瓷石、釉果、耐火土、陂塘青等制瓷原料。1972年6月间,我馆会同乐平县文化馆,在县城东郊和西南郊发现了三处明代青花瓷窑遗址。(一)华家窑址:在乐平县城东郊约四公里的中店华家村,故名“华家窑”。华家村古称永靖镇,旧名上窑、下窑村;有日食千只猪、万担粮的传说。所谓“千猪万担”,即形容当年华家窑瓷业的盛况。调查时,发现华家村后青花瓷碎片很多,今尚存有五座大窑堆。从现存瓷片观察,这是明代窑址,产品为青花瓷,器形为碗、盘、碟、盅等种,其中又以碗为最多。纹样丰富,有人物、奔
-
素烧的作用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生产国
坯体强度
素烧
有机物质
二次烧成
挥发成分
釉烧
水分
一次烧成
-
描述:
国外陶瓷大部分都采用二次烧成,特别是出口瓷几乎全部经过素烧。只有一些小厂生产国内用瓷采用一次烧成。素烧有如下作用:(1)坯体经过900℃左右的素烧,在900℃以下可以挥发的有机物质和水分,大部分都挥发了,部分盐类已经分解。釉烧时,
-
几个主要参数对滚压成型的影响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轴转速
灰铸铁
滚压成型
含水率
滚头
剖面结构
制作材料
主要参数
平盘
坯体
-
描述:
我厂主要生产盘类产品。目前采用滚压成型的品种有6时——9时汤、平盘。现将滚头的一般情况和我们对几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介绍如下:一、滚头的一般情况:1.滚头使用的温度:常温下运转。2.滚头的制作材料:灰铸铁。不仅材料
-
瓷器废品的综合利用——瓷粉耐酸水泥
-
作者:
刘翮天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7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综合利用
氟硅酸钠
配合比
试验研究
水玻璃型耐酸水泥
水泥填料
瓷粉
防腐材料
耐酸胶泥
实践证明
-
描述:
六九年底,我们着手用废瓷为填料制作耐酸水泥的试验工作。三年多来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用废瓷生产重要而廉价的硅酸盐防腐材料——水玻璃型耐酸水泥是瓷器废品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一、瓷粉耐酸水泥的配合比:1.打底(涂抹)用耐酸胶泥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