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世界尽头的茨威格
作者: 小贝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乔治·普罗尼克 电影《布达佩斯大酒店》是受作家茨威格的启发而创作的,但它不是改编自茨威格的某一部小说,启发它的是茨威格的所有作品以及他的人生。电影中更像茨威格的不是那个听故事的客人,而是那个讲故事的门房。这个门房可谓八面玲珑,又有些神经质。电影情节跟茨威格本人最大的不同在于,门房是被纳粹杀害的,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杀身亡的。
名和晃平:在认知和不可认知之间
作者: 曾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名和晃平作品:公共雕塑“歧管”(韩国阿拉里奥雕塑公园) 名和晃平(Cohei Nawa)为他的雕塑“语言”新造了一个单词——棱镜(Pixcell),这就如同在显示器的世界,像素(Pixel)是组成图像的最基本单元。他拿过一张纸,写了两个公式来为我讲解:如果Pixel= picture+element,那么他的Pixcell= picture+cell,“组成屏幕图像的像素无法予人以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感受,但我希望棱镜可以从‘细胞’的层面去捕捉具有生命感的即时图像,最终形成视觉、触觉和知觉的集合体”。
戏剧奥林匹克 如何“花落”北京
作者: 石鸣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特佐普罗斯导演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剧照 2013年9月初,在日本利贺山间铃木忠志的工作室里,我第一次听说了“戏剧奥林匹克”这个名词。当时铃木忠志并没有特别多解释,只粗略介绍了几个成员的名字,记得其中有罗伯特·威尔逊,因为他在后现代戏剧史上赫赫有名,其戏剧也横跨剧场表演、装置、雕塑、视觉等当代艺术的种种范畴。
怀旧的新面孔如何打动人心
作者: 李三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2013 年12 月19 日,DS 全新战略车型DS 5LS 在巴黎卢浮宫举行全球首发梅特鲁好车的比例就像美女的身材当天晚上陪伴DS5-LS出场的梅特鲁(Thierry Metroz)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人。1955年是DS传奇经历的开始,那一年雪铁龙在巴黎大宫殿首次发布了DS19,这款出自意大利雕塑家弗兰米尼奥·贝托尼之手的佳作,亮相当天就创下了订单超过1.2万辆的纪录。
《上海少女》荣归故里
作者: 李晶晶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979 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夫妇 一个和煦的秋日下午,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与博物馆理事邓南威边喝茶边聊上海馆的进展及将来的打算。越聊越激动,邓南威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将他和太太柳立收藏的陈逸飞唯一一件雕塑作品《上海少女》捐赠给观复博物馆上海馆所在地——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有632米高,是中国第一高楼,落成后为上海地标性建筑。
一个人的抗战纪念博物馆
作者: 李翊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腾冲五合梯田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堂三面墙上呈矩阵式排列的钢盔。正中的雕塑代表了抗战的主要力量用“心”收藏历史到腾冲,有两个地方值得且应该去——国殇墓园和与它毗邻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2013年8月15日开馆,其前身是腾冲人段生馗于2005年在和顺古镇原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创办的滇缅抗战博物馆,2万多件藏品除了极少部分是朋友无偿捐赠,剩下的都是他自筹资金,从印度、缅甸和腾冲寻访购买得来。
舞台、牡蛎与天鹅:斯特拉福德镇的变迁
作者: 宁欣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镇圣三一教堂埃文河畔的莎士比亚雕像。四周的雕塑是他塑造的著名角色:福斯塔夫、麦克白夫人、亨利五世(左)和哈姆雷特“世界是我的牡蛎”《皆大欢喜》中的杰奎斯曾慨叹,“全世界不过是一个舞台”。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里的毕斯托尔说得豪横:“世界是我的牡蛎,我要拿剑把它撬开。”借莎士比亚自己的名句,可以说,在过去的近400年中,斯特拉福德的变迁使它无意间成为英国乃至世界历史具体而微的舞台。
伊朗故事
作者: 李晶晶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公元前5 世纪 阿契美尼德王朝红玛瑙及青金石金碗(左、右图) “伊朗”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被使用了。有一位统治者把自己的帝国称为“伊朗沙赫尔”,自称为“伊朗的众王之王”(这个词语起源于更古老的词语,其含义目前不是很清楚,可能是血统纯正、出身高贵的意思)。这个古老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涌现过传奇般的统治者,盛产奢华的地毯、富丽的花园以及甜美迷人的诗歌…… 亚伦家族 年轻的所罗门·亚伦(Salomon Aaron)长得很英俊,乌黑卷曲的头发,雕塑般的面庞,长而卷密的睫毛,有着典型的中东人的特点。
田承泰和他的柴烧:用生命的热度喝茶
作者: 葛维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为了研究灰釉,田承泰曾经很多年里时常去海边烧木柴,把一吨木柴烧成六七斤灰,只够抹三个大茶仓田承泰的态度对任何人都一样,热情,没话。我们看到的是他第三个柴窑了。之前的因热胀冷缩已经拆掉重盖。他的作品是迄今柴烧界唯一能上拍卖、平均价格远高于市面上所谓“柴窑”的。田字落款是个拙朴的格子,怎么看都一样。
“绘画的品格?2013中国油画展”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三品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詹建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央美院教授闻立鹏、钟涵、邵大箴等艺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国内多家专业媒体,展览将展至20141月15日,持续展出15天。
< 1 2 3 ... 16 17 18 ... 1900 1901 190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