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我愿意做一棵树
作者: 汪涵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曾经有人这样问过我:假如你不是汪涵,你可以选择另外一样生命,你想做什么。 我想了想,其实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可爱的地方,但我还是愿意做一棵树。至于是哪一种树,我还没有想好。曾经见到有人写过沙漠里的胡杨树,只需要一点点水就可以存活。假如我可以选择,我就做一棵胡杨树吧。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和人的生命本质最接近的就是树。它们被种植在大路的两边,移植在小区的院子里,它们在开花和落叶的时候才偶尔触动我们,让我们感知到四季。 而大多数时间,我们从它们身边匆匆而过。我们忙于赶路,往往无心驻足,只有在公园里信步的时候,我们才会刻意去欣赏一棵树。 但这样能够感知到一棵树的美丽吗?等待一棵树的美丽需要时间,等待一首诗的完成需要时间,我们应该从哪里出发,专心把自己的时间留给树? 时间无从计算,也无从捕捉。也许是因为我和树有缘分吧,竟然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遭遇了生命中的树,那个时间也是树的时间,这是上苍赐予我的偶然。 每个人都有烦恼的时候,我也不例外。遇到烦恼时,每个人都会有消解的办法。每当我心里萌生出一种莫名的躁动时,我就会坐进我的车里,一路疾驰,让它带我找寻一片安静之所。那一次,我不自觉地把车开到了沿江大道,因为那里的路特别宽,笔直笔直的,往来的车辆很少,车里的音乐轻轻流淌,特别配合我彼时的心情。 它非常美丽,就站在宽阔马路的尽头,一个城市的边缘。它生长得汪洋恣肆,树冠非常整齐,很大,也很挺拔,像一把巨大的伞,守卫在阳光之下,每片树叶都是动人的葱绿,像一个绿色的绮梦,让人心里不由得产生了绘之入画的冲动。 但我还是没有停车,只是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回头望了它一眼。我发现,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那样的美。 我继续往前开,但我的眼睛不再游离,有几次我减慢车速,回头静静凝望那棵树,终于,我安静了下来,回家了。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它究竟给我展示了什么样的魅力? 后来,我有好几次路过它。有一天,我路过时突发奇想,从车的后备箱里拿出一条黄丝带系在了树枝上。那棵美丽的树于是有了一条绶带,它夹在浓绿之中随风而舞,像是在向周遭炫耀着它的美丽。我在它身边时,并没有感到这一切的美,但当我把车往回开,和它产生了距离的时候,觉得那真是我过去从来不曾见过的美景。它美丽得如此固执,它那么坚定地守望着周围的一切,身边的万物都因此而改变,干燥的马路因此充满了生机,有一种类似音乐般的力量在随着那棵树慢慢释放。 自从有了那条美丽的黄丝带以后,我就更愿意去那里了。第二次、第三次……每当我逐渐靠近它的时候,就能看到那条在风中舞动的黄丝带在向我招手,只要有一丝丝的风,它就成了这个时节里最活跃的音符。 我和这棵树成了非常默契的朋友。它能感觉我心里的变化,我也能感觉它的喜悦。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开车过去,当周围的树都变得很仓促凌乱的时候,它仍然如此乐观,它就站在那里等我,保持着生长的姿态,它就是一阵跳舞的风。它的每片树叶都是那样玲珑剔透,它们像硬币一样在夜色里闪烁着银色的光芒,然后挤在一起哗哗作响。那是树的音乐,是盛满了浆汁的酒杯。 它是一棵什么树?它应该是一棵什么树? 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只是暗自为它高兴。 摘自《有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镜堂和“东方之冠”
作者: 徐忠友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 上海世博会接受新挑战 2007年4月,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设计师发出特别邀请,希望他们为中国馆设计出一个能够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孤独苦难的天才——米开朗琪罗
作者: 罗曼·罗兰   陈筱卿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如米开朗琪罗所说,需要“广场上的阳光”。 1504年1月25日,艺术家委员会(其中包括菲比利诺·利比、波堤切利、佩鲁吉诺和莱奥纳多·达·芬奇)讨论将把《大卫》雕像置于何处。应米开朗琪罗的请求
马蹄铁的梦
作者: 杜威·西弗斯   韦华明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快50岁时,我做了心脏手术,由于手术并发症,左臂几乎没有用了,我干不了什么活,因此,我时常感到自己的衰老和疲惫。 我曾干过很多工作:消防员、农民、建筑工人、铁匠等。后来,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为我治病了。我们把家具、墙上的画都卖了,甚至卖了妻子卡罗琳的首饰。 为了应付生活,卡罗琳刚刚找到一个图书保管的工作。看着她一天来忙进忙出,我把手里的咖啡杯往桌子上一放,嚷道:“我实在无法再忍受这样的日子了。” 卡罗琳跑到我面前,问道:“看在上帝的分上,杜威,你告诉我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 “我对你来说就是个负担,”我说,“我把我们家都败光了,现在我一无是处。” 她捧起我的脸,直视我的眼睛说:“杜威,我从来没见到你这么泄气,现在也不要泄气,好吗?” 我开始找工作,但是,人们一看到我那没用的左臂就摇头。在51岁那一年,我失去了健康、财产和自尊,我还剩下什么? 卡罗琳不断鼓励我,但我却越来越沮丧。我开始除了睡觉什么也不干。 一个春天的下午,卡罗琳下班前我睡着了,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醒来后,我尽量回忆其中一些细节,我发现,在梦里我在敲击一块马蹄铁,并竭力把它变成牛仔和骡的形状——我仍能感到铁留在我的掌心里的凉意,听到金属撞击的声音。 体力劳动的感觉,即使在梦里也是好的。第二天,我赶紧把脑子里的那幅图画下来,放在抽屉里。接下来的几天,我接连梦到我用马蹄铁做了各种各样的雕塑。 有一天,卡罗琳上班后,我没有去睡觉,而是费力地找来工具箱,找出一把铁匠锤。我来到车库里,在一个箱子的后面有一块铁砧,我把它拖到车库中央。因为用力,心脏开始狂跳。接着,我从一个箱子里找出一块马蹄铁,我用右手抡锤,击打马蹄铁。坚硬的铁上几乎打不出什么痕迹,打了几次,我就感到头痛了,但那块马蹄铁似乎一点都没改变。我想:“怎么想起做这个呢?杜威,你是个傻瓜。” 然而,那个梦还在继续。我会在半夜醒来,把我在梦中看到的雕塑画在纸上。有一天,我又费力地走到车库里,看了铁砧板上那块坑坑洼洼的马蹄铁,我清楚地看到了那是我想做的牛仔。我提了一口气,开始击打那块铁,打打停停。慢慢地我的肌肉不感到疼了,身体也好像重生了。 一天晚上,我跟卡罗琳说了那些梦:“我只是想把梦里的雕塑做出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于是,她找来更多的马蹄铁。每天我就击打和摆弄那些马蹄铁,几个星期后,我完成了一个粗陋的牛仔雕塑。 随后,我到一个铁匠那里,得到了更多的马蹄铁,他还送给我一个破煅炉。有了这个煅炉,我可以把铁烧热,这样就更容易塑形。接连做了几个月,我做出了很多尊雕塑。我一天天变得强壮起来,精力也充沛了。 卡罗琳几次三番地鼓动我拿那些雕塑去卖。我们需要钱,所以我最后终于决定拿去卖了。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们拿着一些比较好的雕塑,带到阿尔伯克基市老城。在第一个店,我摆出10尊雕塑让经理看。“这是你孙子做的?”他大笑着问我。我尴尬地离开了。后来一个接一个的店主拒绝了我们,我垂头丧气地走在卡罗琳身边,由她提着箱子。 终于,到了一个名为“宝库”的店前。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我的两件作品:一尊是一个牛仔坐在一架风车下,注视着远方;另一尊是一个牛仔正在做铁丝网。那店主拿起来,仔细端详了一阵。 “这些是用什么做的?”他问道。 “用一些废弃的马蹄铁。”我回答说。 “这些我买了。”他说,“你还有没有?” 我和卡罗琳把箱里剩下的雕塑都搬了出来,当我们离开那个店时,箱子已经很轻了。 我回到家,又兴致勃勃地敲打起来,锤子打在金属上的声音在我听起来如同音乐。不久,卡罗琳不再需要在晚上下班时把我摇醒,而是要在晚上哄我睡觉了。 在后来的几年里,我经常把自己做的东西拿到当地的店里去卖。后来,还在新墨西哥州博览会上获得了一个展位,我们经常参展,有一年还获了奖。那一年,我有了足够的收入,卡罗琳不用工作了。 就在两年前,医生们使我的左臂可以重新听使唤了。现在,我每天大约做10尊雕像,我仍能在梦中得到很多好的创意。 当我的旧生活破灭时,我最好的日子还在后面。现在,我看到了我的新生活已经逐渐成形,我要做的只是追逐我的梦想。 摘自《齐鲁晚报》
约翰·契弗:人生充满“无处不在的被囚禁感”
作者: 海绵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那些生活在郊区的中产阶级在这种自我设置的囹圄中,由于缺乏历史的使命感,缺乏真正生气勃勃的生活,陷于苦闷和心灵孤独的境地。 美国亚马逊网站2009年上半年的十佳图书中,《约翰·契弗的一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约翰·契弗(John Cheever)被称为“美国郊外的契诃夫”,在1930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开除》,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195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华普肖一家》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1977年,长篇小说《猎鹰者监狱》问世。约翰·契弗从事文学事业50周年时,《纽约人》和《纽约时报》分别出版特辑,这在美国文坛上也是不多见的事情。美国文坛上有三个约翰齐名,其中之一即约翰·契弗,其他二人是约翰·奥哈拉和约翰·厄普代克。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译成中文的不在少数,但是布莱克·柏利( Blake Bailey)写的这本《约翰·契弗的一生》,终于让我们对作家的生平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家之路 约翰·契弗1912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昆西小镇。他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南布伦特里的塔耶学院,这是新英格兰一所古老、刻板的学校。契弗入学时,拉丁语和希腊语仍然是学生的必修课。在回忆这段学校生活时,契弗写道:“回忆起来,这学校似乎是相当令人歆羡的。校舍是世纪初的建筑物,偌大的窗扉,显得异常的沉郁。因为教室格外宽敞,冬季无法保暖,所以学校允许我们在拼写、变换拉丁语动词时,穿大衣外套,戴帽子、围脖和连指手套。我父亲的一位堂哥曾经留学希腊,他给学校遗赠了自己几乎所有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艺术雕塑。就这样,我们戴着耳套,嘴里呵着顷刻变白的气,置身于一大群裸体的男女雕塑之间。当我后来渐渐长大,才真正意识到这种情景令人默默莞尔的讽喻。我当时关心的是,学校并不致力于给我们以教育,而追求让我们全都考上哈佛大学,并能在那儿循规蹈矩,至少呆上一年。”可是,这种教育并不是契弗所喜欢和追求的。16岁那年,他开始拒绝背诵希腊剧作家的名字,以及阅读这些剧作家的作品。少年被揪往校长办公室,校方很快开除了他。根据这次被开除的经验,约翰·契弗写了第一篇小说《开除》,描述了自己对现存的机械式教育制度的失望情绪,他把小说寄给了《新共和杂志》。当时,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诗人和翻译家马尔科姆·考利正在《新共和杂志》当编辑。考利给契弗写了一封回信,告知他杂志准备刊登这篇小说。约翰·契弗当时正在缅因州,收到信后欣喜若狂,为了庆祝小说发表,约翰·契弗在初夏的一天独自登了一座山。那年秋天,约翰·契弗来到纽约,马尔科姆·考利在自己的寓所热情地接待了他。从此,开始了两人持续一生的友谊。契弗后来回忆道:“考利无异于我的父亲,而我是他的学生——也许是个半路出家的学生。”考利后来又把契弗介绍与《纽约客》编辑凯瑟琳·安吉尔·怀特(散文大师E.B.怀特的夫人)相识。之后契弗成了《纽约客》的主要投稿人,经过怀特之手,发表了120多篇短篇小说。 “没有文学, 我们就不可能了解爱的意义” 契弗在1979年10月9日在芝加哥为考利举行的一次宴会上说,矫正他所描写的弊端的办法是“热爱生活,热爱人与人的交往”。他说:“文学是一种大众的幸福事业,大众的幸福事业应该时时存在于我们的良知之中。在我们的文明社会中,我认为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他把这作为一生创作与生活的准则。他说:“没有文学,我们就不可能了解爱的意义。” 在约翰·契弗的所有小说中,《猎鹰者监狱》是最具有批评性的。契弗表面上描写的是一座美国监狱,描述监狱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种种污秽的、怪诞的、几乎荒唐的事件,实质上他是在描写“一切都乱了套”的人生和美国社会。在约翰·契弗的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典型的新英格兰郊区。正是对郊区中上层住宅区的关注,对郊区社会与文化含意的关注,使他成为美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郊区作家”。他的小说很多是描写夫妻关系的,在很多的场合不是描写夫妻相爱,而是描写彼此的厌恶与不忠。然而他们都是有教养、有脸面、按时上教堂的人,他们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他们的公共面孔。契弗对生活在郊区的美国人的心理了解十分透彻,总是用十分幽默的笔触描写他们内心的矛盾、虚荣和痛苦。据约翰·契弗的女儿叙述,契弗和妻子的感情长期不和,因此,他对这种特殊的貌合神离的关系深有所感,笔法犀利。 约翰·契弗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曾经在辛辛监狱教授过两年英语写作,在监狱耳闻目睹的情景使他十分抑郁苦闷。1974年到1975年,契弗作为英语创作课的访问教授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彼时他患上了抑郁症,加上酗酒,不得不被送往纽约州一家酗酒康复中心诊治疗养。辛辛监狱的教书生涯和一个月在康复中心的体验,为约翰·契弗提供了创作《猎鹰者监狱》的素材,正如他自己说的,小说并不是“基于一次非凡的经历”,而是“我人生的一个总结”。 《猎鹰者监狱》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小说中,作家想表述他的人生哲学:“在所有表面自由的行为中总是有一种无处不在的被囚禁感。”他赋予圣博托尔夫斯镇(《华普肖一家》)或弹丸庄园(《弹丸庄园》)这种实际上的囚禁的含义。那些生活在郊区的中产阶级在这种自我设置的囹圄中,由于缺乏历史的使命感,缺乏真正生气勃勃的生活,陷于苦闷和心灵孤独的境地。 约翰·契弗正是从自身对于囚禁的这种哲学理解出发,在一个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梦、幻觉、回忆来展示小说《猎鹰者监狱》的主题。他描绘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的讽刺画面。作家所描述的监狱实质上是人生和美国社会的反映,他试图通过人物变态的性苦闷来鞭挞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他在《老爷》杂志第三届年会上说,因为“在美国的生活就像是在地狱”。所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唯一的立场只能是否定”。索尔·贝娄评论说:“这是一部非凡的小说。它非常粗放而又优雅、纯洁。如果你真诚地想了解美国人的灵魂在体验什么,它则是不可或缺的。”文艺批评家弗莱特里克·勃莱契尔指出:“契弗的重要性在于他的道德的洞察力。”《猎鹰者监狱》显示了作家娴熟的写作技巧、训练有素的智慧和艺术上的认真精神。他无视传统的美学模式,进行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欧茨指出,契弗并不是想通过小说给人们讲述一个几乎是荒诞不经的故事。他在着意渲染弥漫于美国社会的一种空虚感。小说淡化情节就是为了这一目的。 饱受折磨的人生 《约翰·契弗的一生》是本将近800页的大部头,资料翔实,笔法专业。作者为了更加真实地呈现作者的真实生活,从契弗的遗孀玛丽和三个孩子那里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布莱克·柏利笔下,约翰·契弗的一生堪称饱受折磨。他这一生和他笔下的人生大相径庭——除了长达41年的婚姻生活,契弗还为自己的双性取向深深厌恶自己。布莱克·柏利笔下涵盖了作者的童年,他成年后的兵役生活,之后的写作生涯,以及他文学上的竞争对手(塞林格似乎特别能激怒他),还有约翰·契弗的酒瘾,他每天早上的写作都从杜松子酒开始,除此之外,还包括作家本人对家庭妇男角色的终生斗争。这本书中有大量文豪前来“客串”现身,其中包括约翰·厄普代克,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还有约翰-契弗爱荷华作家工作室的T.C.博伊德,Ron Hansen和Allan Gurganus。布莱克·柏利甚至还编辑出版了两个版本的约翰·契弗小说集配合这本传记出版。这系列作品无疑将引发一场当之无愧的约翰·契弗复兴纪念热潮。 布莱克·柏利( Blske Bailey)之前曾经写过理查德·叶慈的传记《ATRAGIC HONESTY:THE UFE AND WORK OF RICHARD YATES》(编者注:《悲哀的诚实:理查德·叶慈的工作和生活》),并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他还曾获得2005年的古根海姆研究基金奖lCuggenheimFellow8hil0《纽约时报》评论道:“这个终于被呈现的完整而复杂的生命,读起来让人上瘾,并且沉浸在长时间的折磨中。作者布莱克·柏利不同寻常的风度和公正立场,追踪了约翰·契弗充满艺术色彩的辉煌而充满自我错觉的一生。”《时代周刊》评论道:“人物刻画明智而审慎,但是细节过于悲惨,总的说来算是一本优秀的传记。”《经济学人》杂志认为这本传记“充满见地、句法优雅”。《名利场》杂志评论说:“堪称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传记……对约翰·契弗的评判中肯。” 摘自《出版人》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
作者: 赵涵漠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她最拿手的菜——牛河或马豆糕。 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
一生只画圆点
作者: 龙福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龙福 1929年,她出生于日本长野一个富裕的家庭。不幸的是,她患有先天性遗传神经性视觉障碍,只能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模模糊糊地看世界。 母亲对她说:“要是你能把你看到的圆点都画出来,那么,你的眼睛就会好了。”于是,她拼命地画她看到的圆点状的网,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眼病。 画了很长时间,她看到的依然是圆点状的网,但是,她却渐渐迷上了绘画,特别是画圆点。每天,她都废寝忘食地画着。 母亲不希望女儿成为艺术家,因此毁掉了她的画布,还经常把她关起来。但恰恰是母亲的为难激发了她的创作潜能,她咬紧牙关,决心一定要坚持画画。 正当她举步维艰之时,她的才能得到了精神病医生西丸四方的欣赏。她的画被西丸购买,并被西丸介绍给一位研究梵高的画家。她得知梵高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是一代绘画宗师。 26岁那年,她在旧书店里看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那些作品深深地震撼了她的灵魂,她决定前往美国。 两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得以成行。临行前,她与家庭彻底决裂,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却告诉她永远不要再踏人家门。失去了亲情,她的内心无比凄怆,但也促使她无比坚定地走上了艺术之路。 初到美国时,她的画几乎无人问津。她贫困潦倒.常用在街边的垃圾箱中捡到的鱼头和烂菜叶熬一碗热汤喝,然后再继续画画。 慢慢地,她画的网状图案和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关注。 经过多年积累,她的成名作《无极的爱》诞生了。她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当反射,视觉幻象变化万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个画坛无名小卒开始受到评论家的追捧。她的雕塑作品《南瓜》在中国香港拍卖到272万港元,刷新了雕塑作品的拍卖纪录。她还引领着时代潮流,她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为AU设计的手机都很热销,她所主张的圆点图案服装也风靡日本。 她,就是日本当代伟大的女艺术家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曾说过,地球也只是无数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世态人生。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草间弥生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圆点作为载体。她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将观众带进一个奇幻的空间,让人难以确定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并在其中融人了生命的酸甜苦辣。她钟爱圆点,不厌其烦地反复画圆点,影响了当代的波普艺术,确立了她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当记者问她为何能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时,她说:“我坚持了一生的圆点艺术,也算圆满了人生。其实,任何一棵树,如果能够花数十年去浇灌,注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摘自《芝麻开门·益智阅读》
玩物立志
作者: 李愚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他生前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让人感叹的是,他玩的很多都属于旁门偏道,却又把这些属于民俗范围的“玩意”玩出了大名堂,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5。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裹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巨星陨落。 王世寰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高祖官至工部尚书;伯祖为清光绪年间状元,曾以直言敢谏,反对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而闻名朝野;父亲早年留学法国,曾出使墨西哥,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出身名门,能诗善画,系著名画家金北楼之妹。 然而,生在书香门第之家的王世襄就是喜欢玩,他从小行无正步,坐无正姿,顽皮透顶。对于玩,他可谓天赋异禀,8岁就能“飞檐走壁”,爬墙放鸽子。一根挂着红布条的轰鸽子的竹竿上下翻飞,打得房檐无一全瓦。当然,进步也奇快,不久便成为行家。 10岁时,母亲把他送进东城区一所美国学校。因为父亲曾留洋,他一口流利的英语深得老师喜爱。但一连数周,他的英语作文篇篇言鸽,老师怒而掷还,斥道:“汝今后如再不改换题目,无论写得好坏,一律给P(poor,即不及格)!” 少年时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呜虫,在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那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破天荒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虽然家里有私塾老师教经、史和诗词等,但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但他的好友、已故著名国学和书画大师启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启功先生生前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我的挚友王世襄先生,是一位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先说广度:他深通中国古典文学,能古文,能骈文;能作诗,能填词。但见他不待思索地率意聊天,说的是英语。他写一手欧体字,还深藏若虚地画一笔山水花卉。喜养鸟、养鹰、养猎犬,能打猎;喜养鸽,收集鸽哨;养蟋蟀等虫,收集养虫的葫芦。玩葫芦器,就自己种葫芦,雕模具。制成的葫芦器上有自己的别号,曾流传出去,被人误认为古代制品,印入图录,定为乾隆时物。再说深度:他把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条分缕析,使得一向说得似乎玄妙莫测而且又千头万绪的古代论画著作,经他搜集爬梳,既使纷繁纳入条理,又使深奥变为显豁。” 王世襄玩的东西五花八门,并由玩成家,除对书画、雕塑、金石、建筑诸多方面有精深研究著述外,还花费毕生精力投入那些当时尚较少有人注意的领域,包括家具、乐器、漆器、匏器、刻竹、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则例等,如豢养鸽、鹰、犬、蟋蟀等的专用工具等,都有丰富的收藏和深入的研究,在文物学家中独树一帜。 即使再“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来,他曾出版过《中国快乐的秘方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蟋蟀谱集成》《说葫芦》《明代鸽经清官鸽谱》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 王世襄生前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他把架鹰走狗斗蛐蛐这些“游手好闲”的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使之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他生前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让人感叹的是,他玩的很多都属于旁门偏道,却又把这些属于民俗范围的“玩意”玩出了大名堂,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92岁高龄的王世襄接受《可凡倾听》专访时说:“从小学到大学,我全玩了,但玩肯定是要丧志的,后来我分析,丧志和立志之间有一点点区别,那就是,把玩的体会或者牵涉到的风俗习惯写下来,可以供人参考。” 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专家罗哲文说:“在文博界,王世裹可以说是第一流的专家,年高、资深,当然术业有专攻,很多专家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很深,但是能够像王世襄那样既深又博的,却很难找到一个。他的生活环境、经历、个人关系很多方面造就了他‘京城第一玩家’的地位,现在很难再能够出像他这样的人。”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一两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摘自《砥柱》
< 1 2 3 ... 1658 1659 1660 166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