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魏碧霞】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林若熹: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
作者:
舒航
魏碧霞
来源:
风尚周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怀念声名狼藉的高考 林若熹可谓少年得志。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还在读中学的林若熹就以雕塑作品《枯木逢春》及几幅静物素描和水彩参加了校庆展览,14岁时开始在惠来文化馆工作,随后工笔画《小小工程师》参加省美协主办的业余画展,获得二等奖,于是他成为了潮汕水彩画会最年轻的元老会员。 然而从1979年开始,他却成为高考浪潮中最执着的一个考生。广州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美院师范系、工艺系、雕塑系、油画系、国画系……林若熹六度参加高考,几乎一年换一个专业。他每次参加高考,都觉得自己的水平提高了,应该报要求更高的专业。但命运一直给他开着同样的玩笑,平时努力读书,练习画画的技巧,却依然一次次地失败。他从开始的“为学业而战”转变成“为荣誉而战”。 1982年,林若熹得到公费坐飞机去桂林写生的机会,身边的人非常讶异,觉得一个只会读书,却没有成绩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只有一个经常默默陪伴他读书的女孩支持他,并希望能送给她一块手帕。林若熹揣着对女孩的感激与对桂林的向往坐上了飞机,抵达桂林机场时已是黄昏,暮色渐至,一幅没有尽头的山水水墨画出现在眼前。他看到的那幅“画”,其实是桂林在夕阳下的剪影。
-
庄小尖:我是个不安分的人
-
作者:
舒航
魏碧霞
来源:
风尚周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以“画画神童”踏上艺术道路的庄小尖,回顾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感叹自己“从小背着十字架”的多舛人生。这个十字架,有政治环境造成的外来因素,也出自他追求完美,喜欢打破常规的性格使然。从花鸟画成名,到版画、雕塑、平面设计的一次次转型,再到回归山水画的世界——贪恋新鲜风景的人生总免不了折腾。 鉴赏——《日落山水静》(左) 胡斌:“日落山水静”是唐王勃诗里的句子。此诗将“风”拟人化,驱云遣雾,清凉林壑,奏响松涛,似乎与人有情。画中所绘正映射着诗中所述——山峦环绕,松枝横逸,云雾之中有房舍若隐若现。作者以充满变幻的结构和流动的留白凸显出风的动势和轨迹,再加以惯有的凝重沉涩的笔致和设色,从而绘就一幅别具一格的关乎“咏风”的视觉诗篇。 鉴赏——《梦里河山》(右) 胡斌:借用纳兰性德思乡寄情的诗作,所描绘的是作者沉沉的梦境中的故园山水,云水连绵,山峦集聚,狂风席卷树冠,这景致并无某种符号性的标签可以让人与具体的某时某地联系起来。但这平凡的物景却因为倾注了作者浓浓的笔情墨意,渗透着他对故乡故土深深的眷恋而变得耐人寻味。 庄小尖 1949年生于广东普宁,画家,现为广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家是旅人的记忆陈列馆
-
作者:
高茗
魏碧霞
来源:
风尚周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非洲的黒木雕塑人像、西班牙的蜥蜴圆盘、纳米比亚的红沙、印度的纱丽、北欧的水晶狮子……这里不是博物馆,而是环球旅行者陈阳的家。买一个宽敞的宅,不为奢华,只为有足够的空间陈列一个旅人丰盛的记忆与故事。 一个足迹踏遍70多个国家的旅人,该有多少故事想和他人分享? 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工艺品,到挂满家中所有空白墙体的摄影作品,在陈阳的别墅里,我们发现每一寸空间都渗透着分享的欲望。 “每一张照片、每一张明信片都是我的记忆、我的故事。旅行回来之后,我就很希望我的房子能承载这些东西。”所以,陈阳的宅子与他人不同,它是旅行间隙的驿站,也是旅行收获的陈列馆。 “花心”,且爱折腾 陈阳自称是一个“花心”的人。 他爱建筑,爱摄影,爱画画,爱音乐,也爱舞蹈。但是这些年为了最爱的旅行,也不得不做些取舍,好在旅行途中,摄影尚可以为他记录瞬间。而对于曾经就读的建筑专业的热爱,除了去旅行地寻找建筑大师的足迹外,他就只能靠打造自己的宅子来实现了。 他的第一套房子,采用的是地中海风格的设计,甚至为了逼真特意做出了圆形的拱门。而如今这套房子,“花心”的他则尝试东南亚及中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