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工笔画:艺术市场的新宠儿
作者: 钱晓征   来源: 市场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家   传统工笔画   艺术市场   宠儿   程式化   现代观念   从业人员   市场需求  
描述: 题记: 宋元之前,工笔画曾经很辉煌。然而,制作方法的严谨与程式化。以及过于注重对自然的客观再现。令工笔画自宋元之后逐步颓败,一度衰落近三百年。经过一批现当代工笔画家的锐意探索和创新,让工笔画在近百年再度崛起,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画。如今,工笔画的现状是四多:展览多,出版物多,从业人员多,市场需求多。而新一代的年轻画家更为传统工笔画注入了现代观念,从而让工笔画具备了新时代的时尚气息。 工笔画的前世 钱晓征: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出现较早的画种,工笔画为什么会从繁盛走向衰落? 纪太年: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工笔画一直是主流,没有写意画。美术史上的一些名作,比如《簪花仕女图》,《洛神赋》、《清明上河图》等等,这些载入史册的绘画作品很多都是工笔画。工笔画的高峰是宋徽宗时期,当时国家成立了国画馆,宋徽宗亲自领导这个画院,所以这个时期一度成为工笔画的高峰期。 到了元朝,工笔画基本上就衰败了。除了缺少大家之外,主要原因在于工笔画过于程式化,限制了艺术家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比如,画家先画好稿子,然后拷贝,染色,一遍两遍三遍,完全是一种程式化。由于过于程式化,作品显得很僵,呆板、不生动,这些是工笔画的通病。
余晓星:画画让我不再想家
作者: 钱晓征   来源: 市场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实践   母体文化   80年代   艺术理念   中国画家   传统工笔人物画   画画   回归传统  
描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画家余晓星走出国门定居美国。她的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迅速被美国的藏家所接纳,并成为美国画廊的签约画家。旅居海外二十多年,绘画,对于身处异国的余晓星,是一种精神陪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理上与母体文化的遥远距离,在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上,余晓星更加回归传统、亲近自然。
沈宁:绘画是我的一声叹息
作者: 钱晓征   来源: 市场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绘画   传统工笔画   沈宁  
描述: 沈宁自觉排斥传统工笔画中那些纯美的元素,尽管他的技法很纯美,他拒绝停留在传统绘画语境中对吉祥美好事物的膜拜。 读沈宁的作品会发现,所谓纯美的意象或许只是娴熟的技术所为,邪些行似精致典雅的画面只是华丽的外衣,他所在意的更是对于痛苦、神秘的内心隐秘情感的表达。沈宁审视的目七越过我们习以为常的物象,越过传统绘画中惯性语境和主流追求,专注于绘画传统中极少数的异类,以及偏爱绘画中的文学性, 一些毫无关联的图像组合,让画面衍生出无限的想象和意义,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对此,沈宁的解释是:“绘画只是一把钥匙,每扇门后都是属于观者自己的。我只是给观者提供一把钥匙,并不很在意观众打开这扇门会看到什么。”有时候,误读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沈宁甚至觉得,艺术这个东西离不开误读。 数学零分的艺术考生 沈宁的母亲祖籍沈阳,父亲祖籍徐州,都是军人,先后在航天部、海军部工作,从事武器研究。由于跟随父母工作调动,沈宁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迁徙,1976年出生在西安,八岁时到连云港,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2006年调入苏州画院。 从小生活在北方,沈宁个性中带有明显的北方男孩的特点,调皮,贪玩,讲义气。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