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郭勇健】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对“舞蹈是流动的雕塑”的质疑
-
作者:
郭勇健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演艺术
舞蹈
造型艺术
雕塑
-
描述:
"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这句话不能看作定义,它是在局部相似的基础上产生的整体类比,这个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有人体姿势.但由于媒介的根本异质,舞蹈姿势与雕塑姿势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其外观甚至完全相反.人体姿势构成雕塑作品的全体,其意义永恒不变,但舞姿只是构成舞蹈作品的元素,不具备独立的价值,其意义常处在变化之中.舞蹈确实是"流动的",却不是"雕塑的".雕塑是再现性艺术,舞蹈是表现性艺术;雕塑是造型艺术;舞蹈是表演艺术.
-
雕塑作品的运动表现
-
作者:
郭勇健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间
动作兼并
运动
瞬间动势
雕塑
-
描述:
首先分析了“运动”概念包含的“位移”与“时间性” ,指出前者造成了雕塑表现运动的障碍 ,后者使雕塑的运动表现获得了可能性。其次探讨雕塑艺术表现运动的一般手法“瞬间动势” ,指出这一手法的局限性 ,及其与实际艺术效果之间的矛盾。最后说明雕塑作品实现运动表现的最佳手段 ,即使用“动作兼并”的变形手段 ,在作品中容纳时间性 ,从而真正展示运动过程
-
《空中之鸟》与雕塑的语言
-
作者:
郭勇健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量感
语言
体感
质感
存在
雕塑
-
描述:
《空中之鸟》以纯粹的形式体现了雕塑的三种语言:体感、量感、质感。雕塑是体感、量感、质感的艺术,这句话用抽象的术语表述出来,也就是,雕塑是"存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基本精神是"变化",雕塑艺术的基本精神是"存在"。
-
论雕塑艺术的空间问题
-
作者:
郭勇健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实
空间
人本主义
感性空间
对称
雕塑
-
描述:
雕塑艺术只有在打破对称的形式 ,摆脱“正面律”的平面观念之后 ,才能产生出最具空间性的圆雕。雕塑空间不同于物理空间 ,它诉诸知觉而且常与人体姿势同时呈现 ,具有“不可入”、“不兼容”、“个体性”等感性特征。雕塑空间关系到实体和虚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