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正雨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特色
作者: 郝洪涛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咏叹调   文学作品   茶花女   威尔第   内心世界   歌剧艺术   艺术形式   人物刻画   音乐   意大利歌剧  
描述: 郝洪涛 散文是时代的记录,生活的颂歌,智慧的结晶,哲理的升华。在甘肃的散文创作队伍中,正雨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近十年来,他已经发表了许多作品,并先后出版了《逝去的裕河》、《怀念那棵树》、《加美手记》、《正雨散文》等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已获得多种奖项,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我就正雨的散文,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内容 正雨的散文面对时代风云,继承了五四时期文学“立诚、写实”的传统,真实地反映着现实生活,热情地歌颂着真善美,冷静地思考着社会与人生,较好地发挥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正雨散文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抒情散文。这类散文是记事兼抒情,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陕北的月亮》和《绿色万岁》。 《陕北的月亮》优美、感人、富有哲理。文中通过赞颂美丽的月光,赞颂月光之下美丽的陕北大地,赞美陕北土地上的悲壮的革命传奇,赞美难遇的微风细雨,层层递进,全方位、多角度地歌颂陕北的月亮,表现出作者对革命老区的真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我还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月亮。一轮透出无限光华、柔情似水的月亮。它巨大无比,让夜空也亮丽起来。面对皎洁的月光,我望不见夜空的顶,看不到天体的底,我的整个身体,都融进了月光中。” 陕北的月亮之所以让作者感佩和融入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它博大、高尚、自然,它令我感动,甚至感动得不能自抑。令我溶化,甚至溶化到软弱无力。令我超脱,甚至超脱得有些自信而又飘渺遥远。” 当然,作者所要歌颂的绝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的月亮本身,而是月光下的陕北历史和人物:“是创造这些故事的人们让这片土地悲壮和伟大了起来,是他们让一个月夜充满创世的博大和魅力。” 在这样的月夜,作者全身心沉浸在了陕北厚重、博大的历史中:“我不走不动。被这悲壮传奇和微风细雨滋润,被月光美丽了的土地让心不走不动。” 读罢此文,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正雨此文意境的开阔和思想的厚重。 《绿色万岁》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式的抒情散文。作者满怀激情地赞美绿色,赞美生命,赞美纯洁的灵魂,热切地期望绿色永存,天长地久。文中后半部分,穿插记述了一位老实、本分、好学、勤奋的乡干部,并把他与大森林里的一片叶子联系起来,深化了主题。 (二)回忆性散文。这类文章篇幅较多,内容丰富。举凡亲人、老师、往事、曾经的山水与历史,都真实而感人。 回忆亲人。如回忆父亲的《父亲》、《父亲和牛》、《接父亲背柴》,作品感人至诚、至深。作者在歌颂父亲的同时,更歌颂农民、歌颂劳动、歌颂善良和真诚。 “除了晚上睡觉外,可以说他与牛形影不离。每当黎明播洒第一缕曙光的时候,他已独自一人收拾停当,赶着他那些可爱的牛去迎接新的一天。夕阳西下的时候,他赶着那些肚子吃得圆圆的牛群回家,顺便还要背一背青草、柴火。在山坡上、地埂边、小河旁,他始终与牛为伴。寂寞时,他梳理和抚摸着牛的细毛与牛喃喃细语。风雨中,他与牛躲在同一棵树下避雨。骄阳下,他寻找一片云朵为牛遮凉。” 文章中对牛有着极精彩的描写。我们能看出,正雨对牛的认识和歌颂,其实更是对父亲,以及像自己父亲一样的中国农民的歌颂: “牛有一双温润深沉,能看透世间真诚与善良、虚伪与丑恶的眼睛;牛有一对犀利尖锐、蔑视一切困难和不容欺辱的双角;牛有一道高高隆起能承载无限辛苦的宽厚脊背;牛有四只跋涉过千山万水、走过漫长岁月的铁蹄;牛有一根潇洒飞扬的长尾。牛那淳朴、负重、执著的形象,是它对苦难和希望的负载,对生活的不屈不挠的再现。父亲像一头牛,和普天下土地上的所有农民一样,是一头为生活而劳作的牛。” 回忆奶奶的几篇,如《奶奶的纺车》和《鞋》,既是亲情的赞歌,也更是劳动的赞歌和时代的记录,社会价值较高。 “最让我揪心难忘的是在被黑暗围困的深夜,当我被夜半的嗡嗡纺车声惊醒,睁开惺忪的眼睛,还是看见奶奶在她脚边一只昏暗煤油灯的黑暗里晃动,巨大的背影把我睡的土炕全部遮黑。而她扬起左手的那一块地方依然明亮,她如一尊晃动的雕塑,不停地、千遍万遍地重复着纺线的动作,这情景几乎占领了我童年、少年甚至青年的记忆。” 文中表达的皆是人间真情。天真、自然、动人心弦。少年时代,我读晋人李密《陈情表》感动过,读朱自清《背影》感动过。现在读正雨的这些文字,更为感动! 正雨的读书年代,正处于新中国历史上运动频繁、文革浩劫的时期。因此,他对老师的回忆往往带着浓郁的悲凉与悲愤,这是那个时代留给他深深的记忆。在《一根竹棍的回忆》中,他描述了文县一中校长朱怀德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这个被打瞎了眼睛、打断了腰的老人,手拄一根竹棍,靠竹棍支撑,每天打扫厕所,很投入,很认真。这是对文革的控诉,对受迫害者的同情,对老校长深切的怀念。 “他蹲在地上,一副如柴的身骨显得非常吃力,身体的重量几乎全部都在竹棍上支撑着。竹棍的下端扎进泥土里,他的一只手攥得很紧,就像‘收租院’中的一幅雕塑。” 这幅雕塑在作者眼中,书写着“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活在我心中的人”的坚强和生命的悲壮。 《师情绵绵》回忆了作者大学时期的中文系老师马志文。写十年内乱中,马老师的正直、善良、博学,政治上的迫害,生活上的艰辛,以及对学生的关心。这同样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是有价值的伤痕文学,作者写得细腻而富有情感。正雨深情地写道:“他是我灵魂中的一滴水”,“是人性海洋中一滴水珠,看见太阳就会发亮,就会灿烂。” 《社戏与虎》回忆初中语文教师赵志贤讲授鲁迅《社戏》一课的生动场景。尤其重笔描写了赵志贤因写草书“虎”字在文革中受尽侮辱、折磨和迫害的故事。《母校回眸》是对母校的眷恋,对教师的崇敬,对文革岁月的憎恨与痛苦的回忆,促使人们反思历史教训。这几篇文章,在记录和反思历史的同时,更写出了特殊时期人生苦旅中的师生情谊,情真无限,真情可贵! 回忆往事。在《陈年旧事》中,以彩蝶曾经飞翔、乌鸦麻雀死亡的命运,思考自然生态问题;以看电影的故事,怀恋童年的家园;以女教师被削发批斗游街、小女孩被打成反革命,控诉那场内乱。生活中的片断,镜头式的回忆,正雨笔调轻松,侃侃而谈,但主题却极为沉重。如《昨日可恋》,反映了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千斤县的荒唐、困难时期大饥饿的悲惨、大队召开批斗会的场景、打麦场上社员劳动的欢乐和酸辛,以及淡淡的甜蜜和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在《回忆不是死亡》中,真实记录了三年困难时期骇人听闻的饥饿事实,深情地描绘了生产队社员劳动中的痛苦与欢乐,无限感慨地叙述了社会大背景下芸芸众生的不同命运与遭遇。这几篇虽然是痛苦的回忆,却反映了作者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热爱。 正雨是一个无限热爱着自然山水的人,反映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让他痴迷、沉入和思考。这类文章以《逝去的裕河》最具代表性。《逝去的裕河》以裕河自然风光的巨大变化,揭示了一个真理: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就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文章结尾,正雨回忆起一段往事,一位农村妇女因不满强迫婚姻而带上自己的两个娃娃跳潭而亡,揭示出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思想观念的落后进而造成人间悲剧的道理。《百年一凶忆儿时》先写暴雨肆虐,穷凶恶极,造成巨大灾难,再忆小河美丽风情画卷,启人深思生态文明这一沉重话题。作者回忆的不是身边琐事,不是狭小的个人际遇,而是一个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 (三)游记。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自然会促使作者写下数量众多的游记。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正雨的游记不是一般的对风景名胜的描述,也不是资料的堆砌,而是身心的漫游与沉入,是感悟与思考的结晶。 在作者的笔下,《阳坝的春天》是阳坝早春的秀丽风光,是富有诗情的红豆树、连理枝、红豆谷,以及热情好客的农家主人、精干的村支书、爽朗的女镇长,农村的新变化:山青水秀,安居乐业,田园牧歌,令人陶醉。这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颂歌,是对新时代新风貌的渴盼与赞美。 《感悟官鹅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游记。作者以贫困的车那乡为铺垫,以穷山恶水的车那乡与美丽的官鹅沟作对比,通过对水的品格与力量的感悟,揭示出生命和发展、壮大的真谛。 《感受周庄》,不是写景,而是写人,再发感慨。文章写村妇、小女孩、老太太,一家三口人轮换着紧紧跟踪游客,请游客就餐的感人故事,也写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