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寻找逝去的家园——冯大康油画作品析
作者: 郑娜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家   艺术家   创作主题   油画作品   家园  
描述: “家园”是冯大康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创作主题。究其由来,四川美院周围原有许多“大锅饭”时期留下的红砖房.画家每天游走在这些建筑中间.自然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密感,这种记忆就像滋生的藤蔓悄无声息地长满了艺术家的灵魂深处。
可垂久远的馨香——王宝成的画语
作者: 郑艺   来源: 工会博览(艺苑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面貌   生存状态   现实人生   田园牧歌   北方人   作品   日常生活   艺术追求   油画   乡村生活  
描述: 王宝成的艺术来自于他最熟悉的村落、田野及乡村生活。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以北方人特有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求索精神,在教坛和艺坛两个领域辛勤耕耘。他凭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乡土的挚爱,始终把目光聚焦在凡人小事与日常生活琐事中,他的绘画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而是一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他以自己独特的个性面貌展示了黑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作者: 郑解   刘冰峰   来源: 科技创业月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精神   个性发展  
描述: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城市间隙——法国雕塑家西蒙内的天津印象
作者: 郑岱   来源: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津美术学院   雕塑作品   法国   间隙   西蒙   印象   雕塑家   城市  
描述: 2004年秋季,法国土昆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西蒙内,按校际交流计划在天津美术学院讲学一个月,同期举办了现代雕塑作品展。西蒙内选择学院主楼为展出场地。这里没有从法国漂洋过海带来的雕塑作品,却从美术学院附近的花店运来了许多插花用的篮筐。这些现成品成为西蒙内的原材料,用来创作他的系列作品“城市间隙”。作品主体是一个巨大的雕塑(装置)作品,[第一段]
油画风格的人像
作者: 郑雨   来源: 人像摄影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摄影   现实意义   色彩   主题内涵   创作   古典   商业   油画   场景  
描述: 油画风格的人像
油画风格的典雅人像
作者: 郑雨   来源: 人像摄影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色调   道具   模特   油画风格   古典油画   画面   现代摄影   空间感   绘画   人像  
描述: 在现代摄影中,不管是拍人像、服装还是风景,有很多摄影师对绘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并在摄影中表现出某些绘画的意念。
重解经典——议当代油画创作中对西方经典作品整容现象
作者: 高小华   郑艺鸿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借用   大师作品   整容   改造   经典作品  
描述: 本文通过对当代油画创作领域中的西方大师经典作品整容现象的论述,分析了新作对原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吸收借鉴,并对新作品进行的新的探索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从古陶瓷技术整理发掘到科学技术史教育—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科学技术史教学的发展
作者: 郑亚君   郑乃章   曹建文   曹春娥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教育   科学技术史  
描述: 回顾了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提出了陶瓷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并对该学科发展提出了意见。
徐智明 高级工艺美术师
作者: 郑筱卿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江西省   艺术中心   丰城   陶瓷研究   大专学历   学会会员   美术师   高级   工艺美术  
描述: 江西丰城人,1967年生于景德镇。大专学历,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现就职于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
今日美国之艺术——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的美国当代艺术
作者: 郑意萱   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艺术展   艺术馆   当代艺术   精心策划   艺术创作   上海美术馆   基金会  
描述: 日前,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MOCA)推出了美国当代艺术展《今日美国艺术》。在古根汉姆基金会的精心策划下,此展除与上海美术馆的《美国艺术300年》交相呼应外,对美国近20年间,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的各类艺术创作也有了较全面的汇集,令人感到一股别于惠特尼双年展的美国风味。该展中,录像类作品虽少,却使人印象深刻。装置雕塑类的表现也颇为不凡。相形之下,压克力、油彩类作品则欠完整与具有深度,而占了几近半数的摄影类作品也无突出表现。
< 1 2 3 4 5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