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郑】搜索到相关结果 159 条
-
大师笔下的静物
-
作者:
郑雨田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静物
大师
油画创作
-
描述:
大师的绘画,有的作品会反复出现某一静物:如塞尚常画苹果和带网的提水罐;莫兰迪钟爱南瓜瓣形的白瓶子和大嘴壶;毕加索痴迷牛头骨和曼陀铃;马格里特专宠燃烧的圆号和貌似豌豆射手的"人";再如勃拉克画室的大鸟,达利梦中的软钟等。对于大师来说,这些标志性静物在画面上已不再是单纯的物品,而是生命符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借用大师"静物"创作油画《大师的静物》系列。在此略述一二,谈笔者创作中的奇思怪想。
-
推广中国书法
-
作者:
郑晓华
来源:
中华书画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郑晓华
国际艺术
世界化
亚洲人
审美意义
中国书法
唐宋时代
艺术样式
普适价值
走出国门
-
描述:
我有一种信念—我觉得中国书法在唐宋时代曾经走出国门,成为东亚区域性的国际艺术,这说明书法对亚洲人具有审美意义,对欧美观众也应该具有同样的意义,它应该具有视觉的普适价值。欧洲的油画、水彩、素描,原来也都是地域性的,但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它们被成功地传播到全世界,实现了世界化,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它们。西方的艺术样式能够流传于东方各国,东方的艺术样式为什么不能流传于西方各国呢?西方文化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能传播到全世界,是因为背后有科技和非常
-
尺咫画幅揽风采
-
作者:
郑乃珖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花鸟
中文专业
一幅画
叶茂
宽博
注意理论
品直
檀东铿
纸本
放得开
-
描述:
数十年前,檀东铿是我邻居,20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学习中国画,那时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都画,后来逐渐转而主攻工笔鸟画。他对画很着迷,学习很用功,笔不离手又肯动脑筋,且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而进步很快。尤其是近年来,画作日趋成熟精到,观之,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檀东铿的作品既端严精微又气度开张,给人宽博之感。他的每幅作品都画得很精美,从造型的概括取舍到用线用色都十分讲究,但是却不拘谨;形体丰秀大方,线条消劲圆隽;放得开,收得住,色彩统一协调又有统一中的小变化。
-
釉烧工艺及氧化铁含量对钧瓷呈色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
作者:
朱聪旭
周利航
陈志峰
法文君
冯铭华
郑直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呈色
釉料
氧化铁
窑变
析晶
-
描述:
;氧化铁含量在1~3%范围内,呈色较好;伴随氧化铁含量的增加,钧瓷试片的析晶程度越高;蘸釉的施釉方式制备的钧瓷产品,呈色效果更优。
-
陶瓷新彩装饰1
-
作者:
郑立新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彩
-
描述:
陶瓷新彩装饰1
-
陶瓷新彩装饰2
-
作者:
郑立新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彩
-
描述:
陶瓷新彩装饰2
-
中国水墨里的莎乐美因素 谈白培章的绘画联想
-
作者:
郑岗
来源:
收藏与投资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社会文化知识
看多
西方文化
王尔德
文学作品
文化实质
墨彩
莎乐美
水墨作品
-
描述:
一面对白培章用玫瑰色描绘出的轻柔而舒展的长裙,总好像似曾相识——那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白培章还画了一些素墨的人物,依然是飘然的长裙,褶皱里隐迹着浓浓的神秘色彩,看多了终于有所恍然之悟。在白培章的《红色系列》水墨作品里,那些女性与墨彩,让我意识到一位在西方文化里有着重要意义女性的影子存在——莎乐美。
-
探索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多模式的毕业创作
-
作者:
郑雨田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专业
多模式
毕业创作
高职
-
描述: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幼教及中小学美术老师。学生的毕业创作往年都是根据各自的所长或喜好选题,有的是人物水粉,有的是水彩静物,也有油画风景,在数量上多为2—4幅以绘画为主的作品。这些虽说对绘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离他们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有点远,为了满足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高职美术教育应在今后的毕业创作教学中从选题、形式、绘画技法、材料等方面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
画,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写生日记
-
作者:
郑雨田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最美的乡村
写生
婺源
-
描述: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的字眼,"徽学"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与藏学、敦煌学、竟相辉映。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历时三十八天,骑摩托车游历了婺源的两山,十多个古村落(文公山、大漳山、晓起村、汪口村、李坑、紫阳、理坑、长滩村、清华、延村、思溪、洪村、严田、篁村、江湾等)。走访了朱熹、詹天佑二位世界级名人故里,并在上晓起村、思溪村、理坑与农民同吃同住,创作了二十七幅油画和四百多幅摄影作品及二万多字的写生、采风日记。
-
一道技术和理论的双重难题
-
作者:
郑岩
来源:
世界遗产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际接触面积
石质文物
千手观音
抢救性保护
审美观念
修复工作
金本
环境威胁
它比
修葺一新
-
描述: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我一下子想不出比它难度更大的石质文物修复项目。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像本身的结构,二是造像的色彩。就结构而言,830只手臂和数不清的手指,都突破了浮雕的局限,已属典型的圆雕。也就是说,造像在各个细节上与空气的实际接触面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使得它比大足石刻其他造像遭受的环境威胁更大。石质胎体被历代修缮所贴的多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