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贾亦琦】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风暴底下的青春
-
作者:
贾亦琦
来源:
北京青年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原则
立体感
国际
时尚设计
互见
流行
小尺寸
设计效果
包袋
外观效果
饰件
虚拟
手工制作
裁剪
浮雕效果
色泽
形状
-
描述: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世纪60年代,一句口号,指引了一代热血青年的青春之路。为解决粮食短缺和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从1955年以来长达20年的时间里,有数以千万的城市人口被卷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迁徙浪潮中。一批又一批生长在城市的年轻人投身于新疆、内蒙古、云南和东北的北大荒,“接受工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炼红心。” 1968年的一天,时任《人民中国》日文版摄影记者的翁乃强在火车站送别前往北大荒的弟弟,弟弟是“老三届”中的六八届毕业生(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这三届学生毕业后基本都当了知青)。对于当时的送别情景,翁乃强印象很深。“这些年轻人满腔热情,有的在朗诵,有的在唱歌,场面非常热烈。”出于摄影记者的敏感性,翁乃强对这些知青在农场的生活非常好奇。他随即向领导提出申请,前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二十团八五二农场和第三师第二十五团七星农场,用几个月时间记录了知青生活的真实点滴。从翁乃强油画般风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激情燃烧的时代背景,以及年轻人深沉而英勇的革命情怀。“我希望用摄影抓住一些高尚的、发亮的东西,这是一个时代的珍贵纪念。
-
希拉·贝歇:发现冶炼高炉的美
-
作者:
贾亦琦
来源:
北京青年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原则
立体感
国际
时尚设计
互见
流行
小尺寸
设计效果
包袋
外观效果
饰件
虚拟
手工制作
裁剪
浮雕效果
色泽
形状
-
描述:
在北京之行的最后一天,希拉·贝歇与朋友闲谈:“我在中国的这些天,很多人向我提问,但为什么没有人问我‘什么是美’呢?” 什么是美?对于普通人而言也许不是个问题,但是希拉·贝歇和她的丈夫伯恩·贝歇却用了一生来回答。在他们的作品里,冰冷、硬朗、形态各异的工业景观是永恒的主角。冶炼高炉、提升井架、备料处理装置——这些作品似乎并没有呈现出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美”的景象,但却客观、平实地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重工业建筑的历史脉络。严谨的构图、沧桑的色调和冷峻的线条让人们看到工业时代的功能价值和历史变迁。 缘起:“鲁尔小子”遇到“重金属姑娘” 1959年,28岁的伯恩和26岁的希拉开始合作,选取德国的工业建筑景观作为创作主题。 来自德国鲁尔区的伯恩对于工业建筑有一种强烈的“场所依赖”感,少年时期的他曾经学习版画和油画,他非常希望把童年的回忆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初为了获得绘画的参考素材,伯恩经常借助小相机拍摄工业景观。后来他发现绘画很难把瞬间的美完整留存下来,摄影却能精确地复制事物的风貌,弥补这一缺陷。于是,伯恩开始将精力转投摄影。 希拉的经历则不同于伯恩。摄影科班出身的希拉非常善于控制精确的曝光,在读书时她曾经是导师工作室里惟一有特权拍摄重金属材质景物的学生。
-
为劳动者立传
-
作者:
贾亦琦
来源:
北京青年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原则
立体感
国际
时尚设计
互见
流行
小尺寸
设计效果
包袋
外观效果
饰件
虚拟
手工制作
裁剪
浮雕效果
色泽
形状
-
描述:
大八开,48页,大幅的黑白彩色混合照片,23个文种——这是一本收藏爱好者争相追捧的杂志《人民画报》,因为自1950年正式创刊起,这本年逾花甲的国家画册历经风雨,却一脉相承,从未停刊。 作为新中国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人民画报》讲求“以图叙事、看图说话”,它曾经是我国最直观、最广泛的对外宣传窗口之一。在《人民画报》的老记者曾湘敏看来,对外宣传、以图为主和专题摄影是这扇窗口不可替代的三大特色。“对外宣传是自创刊以来的核心目标,以图为主是保持这扇窗口与众不同的优势,专题摄影则是构成《人民画报》的最大亮点。”1966年,曾湘敏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1973年被分配到《人民画报》工作。入行30多年,这位亦采亦编的“全能型”编辑讲述起《人民画报》的历史脉络和创作故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摄影技术和彩色印刷技术尚未普及的昨天,这本图文并茂、五彩缤纷的画册不仅是对外表现大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国人脸谱”,也承载了中国老百姓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记忆。 六十年一甲子,《人民画报》中的一幅幅影像已成为几代中国人光荣与梦想的见证。从“中国的南丁格尔”李蓝丁,到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邢燕子,从“毛泽东的农民”陈永贵,到“铁人”王进喜……红色年代的模范形象通过《人民画报》而广为人知。
-
威廉·梵高:“《盛开的杏树》,让我想起曾祖父”
-
作者:
贾亦琦
关越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规划
城市雕塑
雕塑
-
描述:
1890年春天,居住在法国南部的梵高(Van Gogh)得知弟弟提奥的孩子出生的消息。为了纪念小侄子的出生,梵高画下了油画《盛开的杏树》。在圣雷米温暖的初春,梵高观察着植物的新生,并将早到的春天与侄子的诞生联系在一起。而提奥则用哥哥的名字文森特(Vincent)为刚出生的孩子取名。 同年的夏天,梵高在奥威尔的麦田中结束了自己37岁的短暂生命。
-
来自青海的藏毯,温暖地躺在家里
-
作者:
贾亦琦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规划
城市雕塑
雕塑
-
描述:
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2014秋季拍卖会结束后,刘益谦更新了他的朋友圈“香港佳士得苦战,竞得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硬从老外手上夺爱,好辛苦。任性!” 曾经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收入囊中的刘益谦,又“任性”了一把,以3.48亿港元购得一幅天价唐卡。一时间,来自青藏高原的神秘手工艺作品,成为普罗大众关注的焦点。
-
唐艺昕 笑得甜的女子 运气不会太坏
-
作者:
贾亦琦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规划
城市雕塑
雕塑
-
描述:
唐艺昕身边的熟人喜欢直呼她“糖”。这个昵称跟甜,跟她的笑一样。 糖小姐的左脸上有一个浅浅的梨花涡。偶尔嫣然一笑,全世界都跟着明媚起来。 平日里,短发的她喜欢将头顶的碎头发利落地扎成一个小揪揪,这个干练俏皮的发型和她的玲珑线条很相配。由于飞机晚点,糖小姐到达影棚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半,她还没来得及吃晚饭。
-
雕塑是我到此一游的纪念
-
作者:
贾亦琦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规划
城市雕塑
雕塑
-
描述:
从“中央电视台的”到“中国刘洋” 在冰雕现场,刘洋的防护服非常独特,他的袖套一只是红色, 一只是黄色。每到一个地方创作,他的袖套会换成主办国国旗的颜色。这一次他为了中国而刻。刘洋曾经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的编导和策划,现在他是游走世界的国际知名雕刻家。中国·刘洋的名字已经留在了20多个国家的海滩、高原、山谷、大漠、森林和城市广场。
-
这样吃海鲜才够味
-
作者:
贾亦琦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规划
城市雕塑
雕塑
-
描述:
瑞典西海岸 捕蚝捞虾,自己动手 瑞典西海岸的布胡斯地区从哥德堡延伸到挪威的边境。 平滑如雕塑般的花岗岩,安静祥和的渔村,8000座岛屿的群岛,构成了这片宁静天地。每年从9月20日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到11月底,在布胡斯地区可以体验一番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鲜游猎之旅。在船长的带领下乘船出航,一起卖力拉起网兜,体验捕捞龙虾的渔夫之乐;并以满载而归的“黑金”龙虾作为当晚的美味海鲜晚餐,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