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李象群: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作者: 郭奕   贺彩   贺彩   郝志鹏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俑   石雕   雕塑  
描述: 引文: 他是鲁美雕塑系第一届学生里面年龄最小的;他的名字常常和“最著名写实雕塑家”、“最有实力的写实雕塑家”一起出现;众多的雕塑作品一次次地带给中国艺术界强烈的震撼,《孔子》、《红星照耀中国》、《堆云?堆雪》、《山秀》……对历史的创新读解与表现,早已远远超越了“写实”的界限;在34年的雕刻时光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将历史、政治、艺术、道德、反思的思想集于一身;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时间上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他就是雕塑家——李象群。 正文: 言有尽而意无穷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孔子是继承古代文化并使之垂之永久的人,在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并被后代推崇为“至圣先师”。但是这位“至圣先师”的具体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也是李象群一直在思考着的…… 走进李象群的工作室,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他隐去了双眼,细腻的脸上微露着略带喜感的牙齿,李象群说:“做的非常女性化是我有意而为之的,脸部还会修的更加光滑,脖子上的美人纹,以及交叉着轻抚于胸前的那双纤细的玉手等,皆源于我想刻画的是一位‘无性别’的尊者形象。‘孔子’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进取的精神,一种有时间概念的精神,有过去、有现在、更有未来。
陈金庆:凝固的时光
作者: 子衿   贺彩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俑   石雕   雕塑  
描述: 前言: 陈金庆的作品,单纯直接,不提供时下流行的多样化解读,而让人们在一目了然的直观表达中,对其精神内涵产生认同。他的精力从来不浪费在对现实生活的抱怨上,也无暇向世界“开战”,更多的是努力去理解生活中的一切,即刻去行动,并恣意表达张扬的自我。 正文: 罗丹说过:“雕刻无须独创,它需要的是生命。”那么生命又是什么赋予的呢?对于来自南方一个茶香四溢的小城镇,怀揣单纯梦想漂泊北方的青年雕塑家陈金庆来说,作品的生命不仅仅是技术赋予的,更是心性的锤炼、经历的磨难造就的,在他那些各具形态的作品中,糅合了他对生活的希冀,对童年的吟哦,对生命的赞美。从「寻」系列到「阳光手印」,恰恰印证了那个在艺术道路上寻寻觅觅的艺术家本人的心理轨迹。追求艺术必定是一条孤独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成长的精神之路。作者在迷茫中坚持本心,在生活百味中体验着希望与艰辛,并守望一份采菊东篱、心寄大同的理想。而这一切,都在静默的雕塑中凝固成永恒的时光。 陈金庆的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除了来自生活的赐予,更重要的是他有将内在的精神视野直接表达出来的天赋。作品是精神的延伸,每个人对世界都有各自独特的视角,而陈金庆的视角总是向“内”的,他的雕塑作品也具有一种焕发的内在精神,这正是艺术生命得以存续的原因。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