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拾穗记
作者: 詹船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操作策略   语文课堂   教研活动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能力的培养   小学   教学常规  
描述: 《诗经·小雅·大田》篇中有句云:“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写的是收割季节,公田私田,都有遗落的禾穗,这遗落的,都归寡妇拾了去,无人计较,甚至相袭成为一种“习惯法”:凡遗落之穗,则归弱无生计之寡妇。可见在那被教科书称为奴隶社会的时期,其实也不乏温情的镜头。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观刈麦》一诗,其中描绘了一位拾麦穗的贫妇人:“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官府苛政之下,也还有这贫妇人拾穗的机会,这也是古风的一种遗留。 清人纪晓岚也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记道:“乡村麦熟时,妇孺数十为群,随刈者之后,收所残剩,谓之拾麦。农家习以为俗,亦不复回顾,犹古风也。”还写道,四五月间,为了抢着拾麦,妇女们往往露宿遍野。 我当然还想起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油画名作《拾穗者》。画中那三位农妇躬身拾穗的情景,寄寓着米勒对草根人民深深的同情和敬意。观此画,又想起《诗经》中的诗句,我希望这三位大婶并不是寡妇。 每观《拾穗者》,以及读到如上述关于拾穗的诗句,我都想起我小时候亲历的拾穗故事,想起我的外祖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