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范久辉】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查拉路甫石窟 吐蕃第一窟
-
作者:
范久辉
李初初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石窟艺术
艺术价值
摩崖造像
松赞干布
石刻造像
吐蕃王朝
石窟寺
-
描述:
查拉路甫石窟寺开凿于松赞干布时期,是早到西藏吐蕃王朝早期的石窟,有“吐蕃第一窟”之美誉。窟内古老的石刻造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为西藏众多的摩崖造像、泥塑像、壁画、唐卡等提供了断代依据,而且极大丰富了我国石窟艺术,是全面认识我国石窟艺术面貌的重要材料。 在拉萨河不宽的冲击平原上,突兀的红山和药王山格外醒目,两山原本相连,后因修建市区公路而中断,形成对峙、呼应之势。“长”着布达拉宫的红山自古以来是信徒们灵魂安放的所在,是旅游者的视觉焦点。无论是转“泽廓”匆匆而过,口中不停念诵着六字真言的信徒,还是熙熙攘攘莫名惊诧激动的旅游者,似乎都吝啬对近在咫尺的药王山投入关注,更不用说药王山里面的查拉路甫石窟了。 顺布宫观景台下面很低调的“鲁甫岩寺”招牌所指示的方向,穿过路边刻玛尼石的艺人们弄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几间玲珑雅朴的佛殿镶嵌在陡峭的岩石上。很难想象,在噪动与欲望的闹市中心,竟有如此安宁之地,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石窟寺,透着老年人般的豁达与平和。 鲁甫岩寺中的查拉路甫石窟,开凿在距地面约20米处的崖壁上,有用泥石彻成的台阶连接上下。石阶的外侧用铁栏杆围成,以避上、下山的香客们滑坠。
-
乃甲切木石窟 远去的曼荼罗
-
作者:
范久辉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石窟
实物资料
曼荼罗
发展史
金刚
参考价值
佛教艺术
-
描述:
乃甲切木石窟的发现,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乃甲切木石窟和恰姆石窟以雕塑形式供奉金刚界曼荼罗的做法,为探讨金刚界曼荼罗在西藏境内的传播、藏传密教思想的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深远意义。 在2007年公布的《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乃甲切木石窟寺的资料很简单,年代为唐代,位于日喀则地区岗巴县昌龙乡。石窟发现于1990年,是首次通过考古调查在卫藏西南部发现的佛教石窟寺遗存。而距离乃甲切木石窟寺仅几十公里远的恰姆石窟就幸运了,2008年8月,日喀则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定结县开展“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之时对恰姆石窟开展专业考察和记录,不到一年,2009年,恰姆石窟寺就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被重视的时间不同,可这两处石窟都位于西藏的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中、印、尼三国边境,相距不远,甚至天气好时,在恰姆石窟的山顶,能看到乃甲切木所在的山体。与地理环境相似的是,两石窟最精彩的部分都是以雕塑形式供奉金刚界曼荼罗!说明在这两个石窟之中,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延续且富有活力的文化互动空间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