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英】搜索到相关结果 154 条
-
长安闯关
-
作者:
马吉英
来源:
中国企业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安汽车集团
远程投放
景德镇
中国汽车
汽车业
并购重组
地方政府
汽车行业
中国企业家
兼并重组
-
描述:
中国汽车业野心勃勃的追赶者,遭遇到了重组以来的意外挫折,它将如何平衡扩张脚步与资源掌控能力?自从迈进2012年的门槛,江西景德镇的人们感觉天空像漏了一样。雨从春节前就开始下,过了一个月还没有停的意思
-
重构时尚
-
作者:
丽贝卡·迪姆林·科克伦
郑英锋
李临爱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生涯
衣物
色彩
艺术家
装置
时尚
创作
雕塑家
作品
织物
-
描述:
格拉·德·拉·帕斯是两位艺术家的艺名,他们最初是以画画开始艺术生涯。如今虽被视为雕塑家,但也创作装置,这似乎与他们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形和构图在其作品中占有很
-
从版画到油画——帅斌油画作品解析
-
作者:
吴骊英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版画家
表象
油画作品
色彩变化
丝网版画
肌理
解析
-
描述:
谈帅斌的油画不得不提到他的版画,因为帅斌最初是作为一位版画家为大家所熟知的,要读懂帅斌的油画,就需要从他的版画看起。色调柔和、淡雅,肌理丰富、朦胧,画面优美,充满优雅情调,这是帅斌版画所呈现出的表象。在这诗意的表象背后,创作的过程却不是那么地轻松。帅斌的丝网版画几乎每一张都在十多个版以上,每个版之间的色彩变化又是极其地微妙。
-
穆青人物通讯的美学意境赏析
-
作者:
宣英
来源:
写作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报道
美学价值
穆青
改革创新
新闻作品
新闻意境
人物通讯
新闻工作者
美学理论
新闻主题
-
描述: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新闻这个园地里,同文学园地一样,也盛开着绚丽多彩的百花,吸引着众多的"园丁"及其"观赏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新闻美感的不断加深,对新闻报道形式、内容的更高要求迫使处在竞争状态下的各新闻媒体加快改革创新,这就需要美学理论的支持,需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要求。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努力提升其美学价值。一篇稿子是否具有美感,不仅影响读者的关注程度,还涉及到新闻信息本身的传播质
-
宜兴均陶堆贴花现代民艺派的产生和特点
-
作者:
张志英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风格
民艺派
劳动者
宜兴
生活情趣
装饰
贴花
陶瓷产品
基本情况
艺术特色
-
描述:
1宜兴均陶堆贴花艺术的基本情况宜兴均陶堆贴花艺术是陶瓷生产劳动者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进行陶瓷产品装饰而创造,并在社会发展和应用中流传的一种工艺形式。它生长或培育在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不受功利思想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及生活情趣。
-
大拇指堆花技艺在当代均陶艺术上的运用
-
作者:
顾旭英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堆花
传统工艺
技艺
艺术效果
拇指
装饰手法
工艺技法
工艺美术
-
描述:
堆花工艺享誉世界,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堆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技法,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成就了似浮雕、非浮雕的艺术效果,题材千锤百炼,成就了似中国画、非中国画风格的独特工艺美术门类。传统的堆花装饰手法主要是利用大拇指所表现的拓、搓、撕、揿、行五大技法,用各种色泥在陶制坯体表面进行装饰的民间独特传统工艺
-
浅谈自然花货“秋然壶”的“象、真、美”
-
作者:
张珍英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紫砂艺术
摹仿自然
真与美
匏瓜
自然形象
工艺制作
造型
雕塑性
装饰
-
描述:
砂塑器造型也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紫砂器皿以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紫砂"花货"的工艺制作是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壶器的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
-
英国后现代主义雕塑家克拉格
-
作者:
欧阳英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精神
继承与发展
雕塑
-
描述: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涌现出一批年轻的雕塑家,他們的创作实践给英国后现代主义美术增添了新景观,他們也渐渐成为艺坛上引人注目的名家。克拉格、迪肯、戈姆利、卡普尔是这批后现代主义
-
记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的两次讲话
-
作者:
陆国英
来源:
艺术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舍拉
演化论
象徵主义
鲁东
宗教
装饰
舒禾
自然
-
描述:
原文编者按:我校陆国英同志曾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由康·麦·马克西莫夫专家主持的油画训练班学习。这篇是马克西莫夫同志在西南美专和西南美协所作的讲话,由陆国英纪录。这些讲话,对我们是有帮助的,特载于此。并以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我"走马看花"以后,觉得你校的方向是准确的。民族形式占首要地位,不能不
-
日治台展新南画与地方色彩:大东亚框架下的台湾文化认同
-
作者:
谢世英
来源:
艺术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方色彩
东洋文明
大东亚文化认同
殖民
日治台湾美术
南画
-
描述: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方色彩,描繪臺灣特有的天候、地理、自然、人情與風俗等地方特徵,然而臺灣鄉土藝術(地方色彩)意味的不僅是在於題材的選擇,也是文化特徵的組合,除努力製作臺灣題材之外,小澤秋成、石川欽一郎等西洋畫家在油畫、水彩作品中,運用屬於南畫手法的筆墨線條、構圖留白、簡筆筆觸等,創出具有東洋藝術意味的台灣風景。另一方,林玉山、結城素明等東洋畫家,雖然使用傳統媒材,但西畫式的技巧如塗抹、鳥瞰構圖等,作品被當時的評論家評論為失去東洋藝術價值。本文主張被殖民處境下的臺灣文化認同,屬於大東亞文化認同的脈絡,具有兩個相互重疊的層面,一是建基於亞洲國家同質性的亞洲共同體,大東亞文化認同連結亞洲不同地區,並且建立彼此之間命運共存共屬的歸屬感。南畫(水墨畫)是亞洲地區的共同文化傳統,南畫筆墨線條、留白、氣韻生動等特徵,成為東洋藝術精神的體現。不論是使用東(傳統)、西洋(現代)媒材,創出具有東洋藝術精神的作品,是日治臺灣美術的主要方向。另一層面,臺灣在大東亞文化認同中的脈絡的定位,其獨特性是建立在與亞洲其他地區的差異處之上,反映在題材上,與北國日本的對照,日本優雅、臺灣粗曠,南國風情的芭蕉、水牛、相思樹成為台灣特色,彼此特色倚賴在與對方的差異性上。大東亞文化框架下台灣文化認同,不但需尋求亞洲地區之間的同質性,也需尋求異質性,兩個層面各自獨立但又互相重疊,構成臺灣文化認同的複合、多元性的複雜結構。本文由日治《臺灣日日新報》上對臺展的評論與主張,探討日治南畫風格發展的不同層面,透過文本、公共論述與歷史文獻的鋪陳,輔以具體作品的分析,理解地方色彩、新南畫在大東亞框架下臺灣文化認同的意涵、建構與發展,勾勒出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追尋文化主體性的過程與面貌。
<
1
2
3
...
6
7
8
...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