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日治台湾美术】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日治台展新南画与地方色彩:大东亚框架下的台湾文化认同
-
作者:
谢世英
来源:
艺术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方色彩
东洋文明
大东亚文化认同
殖民
日治台湾美术
南画
-
描述: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方色彩,描繪臺灣特有的天候、地理、自然、人情與風俗等地方特徵,然而臺灣鄉土藝術(地方色彩)意味的不僅是在於題材的選擇,也是文化特徵的組合,除努力製作臺灣題材之外,小澤秋成、石川欽一郎等西洋畫家在油畫、水彩作品中,運用屬於南畫手法的筆墨線條、構圖留白、簡筆筆觸等,創出具有東洋藝術意味的台灣風景。另一方,林玉山、結城素明等東洋畫家,雖然使用傳統媒材,但西畫式的技巧如塗抹、鳥瞰構圖等,作品被當時的評論家評論為失去東洋藝術價值。本文主張被殖民處境下的臺灣文化認同,屬於大東亞文化認同的脈絡,具有兩個相互重疊的層面,一是建基於亞洲國家同質性的亞洲共同體,大東亞文化認同連結亞洲不同地區,並且建立彼此之間命運共存共屬的歸屬感。南畫(水墨畫)是亞洲地區的共同文化傳統,南畫筆墨線條、留白、氣韻生動等特徵,成為東洋藝術精神的體現。不論是使用東(傳統)、西洋(現代)媒材,創出具有東洋藝術精神的作品,是日治臺灣美術的主要方向。另一層面,臺灣在大東亞文化認同中的脈絡的定位,其獨特性是建立在與亞洲其他地區的差異處之上,反映在題材上,與北國日本的對照,日本優雅、臺灣粗曠,南國風情的芭蕉、水牛、相思樹成為台灣特色,彼此特色倚賴在與對方的差異性上。大東亞文化框架下台灣文化認同,不但需尋求亞洲地區之間的同質性,也需尋求異質性,兩個層面各自獨立但又互相重疊,構成臺灣文化認同的複合、多元性的複雜結構。本文由日治《臺灣日日新報》上對臺展的評論與主張,探討日治南畫風格發展的不同層面,透過文本、公共論述與歷史文獻的鋪陳,輔以具體作品的分析,理解地方色彩、新南畫在大東亞框架下臺灣文化認同的意涵、建構與發展,勾勒出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追尋文化主體性的過程與面貌。
-
融合中西 以情写景:刘海粟绘画创作双楫
-
作者:
任大庆
来源:
艺术学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方色彩
东洋文明
大东亚文化认同
殖民
日治台湾美术
南画
-
描述:
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贯主张绘画是内心的有感而发。从创作方法上看,刘海粟对东方与西洋的绘画传统兼收并蓄,将再现与表现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他对传统的继承吸收是"化古为新,师古不泥古"的"扬弃"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刘海粟一方面眼追手摹中国古代文人的精品,一方面集中临习西方大师的经典名作,逐渐打通了不同艺术之间的文化隔阂,在他作品中,国画与油画只是工具材料的不同,而精神理念是一致的;而在对景写生的现场创作中,他往往是从真山实水中获得创作激情,在构图时把自然物象大胆搬移到更合理的位置,然后再依据自己的情感变化主观敷色。在"写形为手段、写神为目的"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他把东、西方技法合理互补并相得益彰,总结凝练出创新的途径,最终达到"合中西而创艺术之新纪元"的目的。
-
最初的道路:情感在地化及语言民族化论-黄土水与刘锦堂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锦堂
情感在地化
黄土水
语言民族化
日治台湾美术
-
描述:
最初的道路:情感在地化及语言民族化论-黄土水与刘锦堂
-
世代与时代,现实与乡土-70年代的文化政治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锦堂
情感在地化
黄土水
语言民族化
日治台湾美术
-
描述:
世代与时代,现实与乡土-70年代的文化政治
-
朱铭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演说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锦堂
情感在地化
黄土水
语言民族化
日治台湾美术
-
描述:
朱铭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