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英】搜索到相关结果 1900 条
-
华丽的创伤:江海的油画创作(节选)
-
作者:
易英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创伤
华丽
江海
节选
相对固定
视觉风格
油画创作
-
描述:
看江海的画已经多年了,从整体上说,他的视觉风格在1990年代末就基本形成,后来的变化都还在这个框架内。艺术家关心的是形式,内容似乎是让形式显现出来的条件。但对于江海来说,形式相对固定之后,内容的意义就更加显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内容也支配着形式的变化。
-
扩充的边界
-
作者:
易英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艺术创作
雕塑艺术
发展历史
-
描述: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新时期中国雕塑的历史,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见证世纪──《博爱颂》,人类和平的家园
-
作者:
刘英坤
来源:
艺术导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欣赏
《博爱颂》
绘画艺术
艺术表现
艺术形式
绘画创作
-
描述:
江泽民坐在白色钢琴前轻松地弹奏,旁边是克林顿在吹萨克斯,普京跳着恰恰舞,布莱尔手捧电吉他,安南牵着小朋友的手跳舞;还有伊丽莎白女王、曼德拉;阿拉法特与巴拉克在握手……近200位国家元首及百余位名人,包括比尔·盖茨、迈克尔·杰克逊、李嘉诚、李奥纳多,还有米老鼠和唐老鸭等等,都在2000年元旦盛大的Party中狂欢起舞……这就是著名油画大师刘宇一先生的新作──宏篇巨帙《博爱颂》为我们展现的空前的景象。虽然事先我对这幅画所描绘的意境已经有些了解,但当这幅长达10米的原作在我的眼前被慢慢展开的时侯,它带给我的震撼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采访刘宇一先生是在北京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面对面坐在画前,在经过了片刻的平静之后,刘先生开始向我讲述他心中孕育已久并且已经呈现出来的关于博爱的故事。
-
《1946》——王希奇的杰作
-
作者:
布莱恩·马克法兰
谭英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室
宇宙空间
油画
-
描述:
走进王希奇画室的那一刻,你便觉得此行非凡而难忘。眼前这幅大型油画《1946》仿佛把你带到一个充满悲怆的神秘空间,与此同时你又感同身受于那一幕幕悲剧之中。如同在人类灵魂幽暗之处开启了通向宇宙空间的大门,在这幅由十块画板组成长20米高3米的大型油画中,希奇描绘并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
-
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在巷道塌落段治理中的应用
-
作者:
刘玉祥
于海英
柳慧鹏
来源:
建井技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液注浆
采空区
巷道
松动岩体
塌落段
-
描述:
玲珑金矿大开头分矿255新主运巷塌落段长67m,上为松动岩体,下为采空区,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及锚固技术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扼要介绍了治理方案、钻孔注浆施工工艺及治理效果。
-
绿色建筑示范区规划建设实践——以深圳海上世界为例
-
作者:
田永英
张峰
来源:
建设科技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活动
绿色建筑示范
餐饮娱乐
环境设计
休闲城市
深圳湾
商业服务
用地面积
办公建筑
女娲补天
-
描述:
1、概况深圳海上世界位于南山蛇口半岛的最南端,南面深圳湾,与香港屯门隔海相望,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4.94万平方米,北片区以明华轮为核心,并与片区北侧的娱乐广场、居住、办公建筑相衔接,建设商业服务
-
半煤气窑炉生产玻璃马赛克新工艺的探索
-
作者:
李龙华
黄英毅
练有才
来源:
建筑节能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玻璃马赛克
配合料
窑炉
工艺流程
二次空气量
新工艺
半煤气
正常生产
重油
节能降耗
-
描述:
(一)前言目前,国内外彩色玻璃马赛克(纸皮石)在建筑墙体装饰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国内外生产玻璃马赛克的工艺绝大多数都是采用重油窑炉熔融延压法和电坩埚熔融延压法,少数采用烧结法。为解决能源供应,确保正常生产,
-
某低透风率格构式悬臂结构风荷载试验研究
-
作者:
方辉
杨晓
李寿英
来源:
建筑结构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静力天平
格构式结构
风洞试验
体型系数
-
描述:
几何缩尺比为1∶50,得到了该结构两个水平方向的体型系数随风向角的变化关系,并依据荷载规范给出了风振系数和风荷载标准值。结果表明,低透风率格构式结构的体型系数可能会大于实体式结构,也比其他相关规范的取值要大;对于株洲天梭雕塑而言,X向的最不利风向角为30°,Z向的最不利风向角为90°。
-
慕尼黑药房
-
作者:
顾玉梅 译
周英武 译
张扬 审
来源:
建筑细部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药房
保护建筑
室内空间
慕尼黑
非处方药
老城区
玻璃板
空间划分
货架
-
描述:
这家新药房位于慕尼黑老城区中心一所保护建筑里,毗邻世界闻名的Hofbrauhaus啤酒屋。药房的前身是一家时尚商店,改建过程中保留了这个街角建筑的大部分立面外观,同时又新增了一处入口。由于店面的两扇门和两个窗户上都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板,因而最大程度地将室内空间展示在路人面前。室内的全高度木制货架上是琳琅满目的非处方药,货架涂有鲜艳的红漆,显得格外醒目。货架玲珑的曲线游走于室内,巧妙地将整个空间划分为售卖区和后部的工作区。如此一来,尽管店面实际上并不很大,给人的总体印象却非常宽敞。[第一段]
-
维也纳的屋顶扩建工程
-
作者:
顾玉梅 译
周英武 译
张扬 审
来源:
建筑细部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屋顶
形式语言
建筑师
空间
动态效果
扩建工程
60年代
维也纳
办公楼
-
描述:
建筑师这次为自己的家所选择的住址可谓极不寻常——在维也纳内城附近的第四区里,他们租用了世纪60年代一座办公楼的屋顶,并以丰富建筑形式语言,彻底美化了屋顶的景观。根据规划方面的要求,该顶屋顶扩建工程只要将两面相邻山墙之间的空间填满即可,但实际的设计却实现了对“阁楼改建”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演绎。整个建筑的外皮,内墙和家具都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雕塑般沉静而又悄悄流淌的延续空间。当然,室内的各种陈设对这一动态效果的获得也功不可没。[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