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英】搜索到相关结果 579 条
-
铁屑/ZSM-5分子筛联合处理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
-
作者:
南小英
成岳
徐风琴
来源:
硅酸盐通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染料废水
活性艳兰KN
铁屑
R
脱色率
ZSM
5分子筛
-
描述:
以四丙基溴化铵(TPABr)为模板剂合成ZSM-5分子筛并采用XRD、SEM进行了表征,研究ZSM-5分子筛、铁屑和铁屑/ZSM-5分子筛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分别考察了染料废水浓度、pH、反应时间、ZSM-5分子筛和铁屑投加量对活性艳兰KN-R染料废水脱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铁屑/ZSM-5分子筛联合处理染料废水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铁屑和ZSM-5分子筛;在铁屑投加量50 g/L,ZSM-5分子筛投加量为4 g/L,pH值为6,反应60 min条件下,活性艳兰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可达到99.05%。
-
浅析当前商事登记改革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
作者:
俞新英
来源:
商情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概述
商事登记
存在问题
对策
改革
-
描述:
商事登记是一种法律行为,是指商事主体依照相关法规条例和规章程序,向有关部门提出请示,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最终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的记录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商事登记存在着诸如:登记条件过于狭窄、法律约束落后、登记职能划分存在缺失、办理程序冗长繁琐等.因此商事登记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对商事登记改革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商事登记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
馆藏清代德化窑白釉粿印赏析
-
作者:
刘英英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白釉粿印
德化窑
-
描述: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被称为中国三大瓷都。德化瓷有“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其瓷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典雅、釉色莹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瓷。德化白瓷胎质优良、胎体透亮、釉色纯白、釉质温润如玉,其装饰技法多样,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本文主要介绍泉州市博物馆馆藏的11件清代白釉粿印,以供鉴赏。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刘英令陶瓷艺术作品选
-
作者:
刘英令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江西省
大师
陶瓷艺术
工艺美术
-
描述: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刘英令陶瓷艺术作品选
-
英海珍陶瓷藝術
-
作者:
英海珍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批评
设计史
身份
历史分期
设计艺术学
性别
-
描述:
英海珍陶瓷藝術
-
粉彩的传统性与时代感
-
作者:
徐英
江镇生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性
时代感
粉彩
-
描述:
粉彩作为一个陶瓷装饰的画种,在我国的陶瓷艺术园地独树一帜,并以其淡雅柔丽的风格,数百年来唤起了人们的无限美感。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粉彩由于其铅溶出量的超标,作为现代日用陶瓷的装饰已经不能适应。这就给人们一个错觉,似乎粉彩没有发展前途,可能要寿终正寝,事实并非如此。
-
王小英陶瓷作品
-
作者:
王小英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作品
-
描述:
~~
-
群速度色散对二维异步OCDMA系统误码率的影响
-
作者:
曾仁芬
王英连
郭冬琴
来源:
中州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维异步OCDMA
二维光正交码
群速度色散
-
描述:
基于理想情况下一维异步光码分多址系统误码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导出二维异步光码分多址系统误码率的计算公式,给出了考虑群速度色散效应后系统误码率的表达式。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取得了二维异步光码分多址系统误码率与传输距离的关系曲线和与用户数关系曲线。数值结果表明,群速度色散会严重影响二维光码分多址系统的性能。
-
浅谈陶瓷花鸟画的笔情墨趣
-
作者:
王华英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工作者
用笔
陶瓷
思想感情
审美关系
现代绘画
抒情性
装饰艺术
审美客体
写意花鸟画
-
描述:
陶瓷写意花鸟画,兴起于北宋,鼎盛于明清,繁荣于近现代,集中地体现了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通过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
文人画与民间青花构图特点及形象的比较
-
作者:
汤漪
汤孝英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思维
似与不似
构图
形象处理
民间青花
装饰效果
主客观统一
造型
特点
文人画
-
描述:
一、构图特点文人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形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与似。形象的塑造以能传
<
1
2
3
...
26
27
28
...
56
57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