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石村 】搜索到相关结果 23 条
-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
-
作者:
石村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帝王陵墓
造型特点
陵墓石刻
审美观念
艺术风格
陵墓雕刻
南北朝时期
民族审美理想
狮子
南京
-
描述:
在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中,南京六朝时期的作品显得特别突出,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造型特点乃至地面陵墓艺术这种形式,都可谓开了一代先河,成为我国
-
石村
-
作者:
石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铜像
20世纪
世纪坛
文化事业
标志性建筑
郭沫若
五四时期
观感
王世民
中国科学院
-
描述:
~~
-
艺途挚友——追忆与杨文会先生的交往之情
-
作者:
石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学院院长
艺术设计学
天津美术学院
雕塑专业
硕士研究生
工艺美术学校
环境艺术
美术馆馆长
杨文会
学院环境
-
描述:
杨文会,河北涞水人,1954年10月生,中共党员。2017年2月逝世,享年64岁。杨文会先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他生前曾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河北大学美术馆馆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副校长、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系主任,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学科带头人、河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
应回到雕塑语言本体来研究和讨论
-
作者:
石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
批评家
本体
语言特点
艺术形式
雕塑艺术
美术作品
现成品
-
描述:
今天的雕塑界可谓热闹,热闹到了甚至混乱的局面,特别是被批评家们热炒的那些被誉之为原创性观念性当代性前卫性的作品花样层出不穷,在一些现代艺术展览会上或者是近二十年来出版的雕塑类画册中,映入你眼
-
充分发挥雕塑的纪念性功能,才有益于城市雕塑事业的健康发展
-
作者:
石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纪念性
文化生态
城市雕塑
-
描述: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形象反映,表现的是与一座城市命运息息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传说、历史伟人等重大题材,可以说是一部书写和叙述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史书",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在城市雕塑快速发展的今天,关注文化生态问题,只有凸显雕塑的纪念性功能,才有益于我国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
-
试论雕塑的“残缺美”
-
作者:
石村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欣赏
雕塑作品
“再创造”
艺术作品
陵墓雕刻
图例
审美主体
复完整
残缺美
模糊性思维
-
描述:
在艺术欣赏中,常常出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件在旷野中站立了千百年的石雕,由于受大自然长期风化腐蚀,形体中某些地方出现了剥落和坑坑凹凹,模模糊糊。但它们不但没有丧失美感,反而给我们增添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使我们感到它更美。比如中国古代陵墓雕刻中的南京六朝石刻《避邪》(图例)、陕西乾陵的《翼马》,古希腊雕刻中的《断臂维那斯》、《残躯》(图例)等,这些作品给我们的美感是很独特的。若将它们修复完整时,反而会令人大失所望。这就是我们说的“残缺美”。
-
试论雕塑的“残缺美”
-
作者:
石村
来源: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欣赏
雕塑作品
“再创造”
艺术作品
陵墓雕刻
图例
审美主体
复完整
残缺美
模糊性思维
-
描述:
在艺术欣赏中,常常出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件在旷野中站立了千百年的石雕,由于受大自然长期风化腐蚀,形体中某些地方出现了剥落和坑坑凹凹,模模糊糊。但它们不但没有丧失美感,反而给我们增添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使我们感到它更美。比如中国古代陵墓雕刻中的南京六朝石刻《避邪》(图例)、陕西乾陵的《翼马》,古希腊雕刻中的《断臂维那斯》、《残躯》(图例)等,这些作品给我们的美感是很独特的。若将它们修复完整时,反而会令人大失所望。这就是我们说的“残缺美”。
-
石村雕塑艺术赏析
-
作者:
石村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赏析
-
描述:
石村雕塑艺术赏析
-
石村作品赏析
-
作者:
石村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美学
陈列
典藏
-
描述:
石村作品赏析
-
应当建立和发展民族雕塑教学体系
-
作者:
石村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教学
民族
文化传统
教学体系
自觉意识
优秀作品
-
描述:
中国有悠久的雕塑传统并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可是在今天绝大多数美院的雕塑教学中,有建立在民族雕塑传统基础上的教学体系吗?有建立本民族雕塑教学体系的自觉意识吗?似乎没有。应该承认,我们过去几千年雕塑艺术在师承传授方面未曾有过规模化、系统化的学院式教学体制,有很多东西都停留在“经验”状态,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虽有一些造型的“口诀”和表现程式,但要进行规模化的现代雕塑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也正因为如此,本世纪初才有一批批有志者远涉重洋去学习西方雕塑艺术,研究和引进西方的雕塑教学模式,他们对我国初创期现代雕塑教学的贡献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这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还是应该放在发展本民族雕塑教学体系方面。但是至今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清醒、自觉的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