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技·民间技艺有大美
作者: 王锦强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彼得斯   佛罗里达州   俱乐部  
描述: 中国远古先民眼中,山川河岳,花木鸟兽,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象,以及人生际遇、历史变化等社会现象,甚或生老病死、言行梦境,等等,都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左右或安排。于是,在中国民间艺术传统中,无一物没有来历,无一事没有出处,甚至同一物事事出多门,而且还有许多版本,折射着中国人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深刻的民族情感。 民间神话认为自己最初的祖先,便是女娲在河边上用黄土捏成的。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并且捏制泥人或制作泥塑成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表达着求子生育、祈愿祝福、偶像供奉、浓情蜜意等情感和愿望,在各地庙会或节日民俗活动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民间泥彩塑是中国最早生发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泥塑传统材料是胶泥、河沙和棉絮。现在,艺人们引进并使用了一些新材料,比如塑料、石料、木料和金属等。古往今来,泥塑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不断传承发展,从陶瓷器皿到儿童玩具,从没有间断过。陶瓷、紫砂陶艺等也可以视为泥彩塑艺术的深化和延伸。 人类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取之于地的传统。陶瓷是手工艺人用水和泥土创造出来的美观实用的器物。织染刺绣艺人使用取自动物或植物的纤维和材料。陶瓷和纺织艺人的设计经常取自当地景观里的图案。同时,手工艺大师们也 在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和工艺,以适应人们观念的变化和反映新的时尚趣味。人们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重新打造养育自己艺术的社区和环境。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中国丰富多彩、难以尽数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产品比较集中地展现于节庆、庙会、集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当中,体现出民间艺术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民间艺人多、传承方式规律有序等特点,而且能使更多的人群便于了解其来龙去脉,追溯其历史渊源和人文初衷。 民间手工技艺是生活的艺术,它真实地存活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当中。所以不管是挂起迎春纳福的花绿年画,还是贴上象征五谷丰登的红红窗花,穿上缤纷绚丽的刺绣织锦的华服……这些手工艺术产品来源于生活,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他们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既有装饰效果,又含有吉祥喜庆之意。 传统的手工技艺往往是男女有别。比如刺绣,因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是中国较为普遍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彩线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于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等各具特色。 而男人的手艺才华在雕刻领域展示得更为得心应手,淋漓尽致。雕刻艺术更能体现男人的力量与美。男人的创造物——雕刻艺术产品按其用途可分为碑石、城市园林雕刻、建材建筑构件、宗教雕刻、实木家私器具、工艺品等几大类。石雕工艺品是充分运用材料的形制进行工艺美术设计和雕刻的工艺制品。 经过时代的发展及演变,许多手工技艺制作的产品逐渐成为具有观赏消费性的艺术品。雍容华贵的瓷器,尽管经历着历史的风雨洗礼,它在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世界性潮流中,更倍受重视的顽强发展起来。造化神奇的石雕既反映了社会生活,也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人生理想。而绚丽多姿的刺绣艺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织物或绣料上穿梭出美轮美奂花纹的装饰织物。独具匠心的木雕工艺品充分展现出其中蕴藏的由环保材质和精巧工艺创造出的立体之美与手工之美。民间艺术中大量的造型艺术,都在观赏消费的节律中成熟定型。 在当今,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过去传统工艺制作与销售主要以个人和家族为主要形式,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为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转型和融入市场化的过程中,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向社会传承、教育传承、公共文化传承的变化,由个人创作产品、家族文化结构向族群文化、区域文化、公民社会文化、国家文化遗产形式的发展。民间工艺在创作题材与表现领域有较大突破,创新和设计元素增强,材料与工具更加精良和多样,包装和装裱更加精致,作品形式和展现方式更加灵活,民间艺人及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消费群体由相对稳定性向广泛性发展。民间工艺的展览、收藏、研究活动逐渐增多,大众对民间工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民间工艺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由于中国民间工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从民间工艺流传的大范围中有针对性地甄选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及其代表作品,无异于大海捞针。因为,民间手工技艺产品的材质覆盖了普通的木头、石块、丝线、泥土、纸张等,并因绘画、雕塑、煅烧、拼接等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手工技艺从整体来说有遵循传统而形成地域特色的民间流派,从个体来说有个人创新之作与名家经典之作。我们在认识工艺本身的属性特征、历史渊源、民俗内涵与制作技艺的同时,更要留意和关注叙述工艺物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技能和语言。正是由于无数工艺家无私地奉献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家庭背景、人生阅历下积累的艺术感悟和生命经验,才使得中国民间工艺在后工业时代依然散发着神奇的“光晕”。也正是由一件件精良的作品与其背后的主人们合谋,打造了一个工艺创作的完整文化叙事链条 ,民间工艺品的展示交流与艺人的天才创作本领才构成了整个民间文化的集体记忆。 以这样的呈现方式对民间手工技艺这一集体记忆的叙述和表达只能说是刚开了一个小头,更多的民间手工技艺产品的精彩和杰出工艺家的才智,需待我们发掘和解读。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