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永】搜索到相关结果 162 条
-
激情、细腻、淳朴--读徐永义的油画
-
作者:
王永康
来源:
知识与生活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费城
大陆
中学生
清教徒
雕像
大理石
美洲
明信片
雕塑
-
描述:
激情、细腻、淳朴--读徐永义的油画
-
咏物寄情
-
作者:
刘振德
郑月桂
吴新民
凌华光
李锦林
杜艳丽
朱国钧
尹凤文
徐增焱
周自如
褚福君
魏显桂
齐炳元
叶文范
叶敏
张福秋
方造荣
杨柳青
黄在楣
刘繁柱
韩庆龄
王道君
冯秉昭
王永桂
李建桐
冯仲祥
艾江山
丁玉群
丁伟群
张洪琛
沈昆
田再荣
任倞
罗福江
何东枝
高光久
张世义
谭中甫
王本臣
王志保
张恒山
周崇民
漆应明
林英池
刘锡承
张文学
玉克熹
贺忠山
李菊香
郭殿文
张清正
吴华山
肖梅
王运思
鲍天友
闫杰
李湘泰
吴信法
梁方刚
来源:
诗词月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咏物
风流
玲珑
春风
桃李
诗词
君子兰
金丝
野菊
月刊
-
描述:
咏物寄情
-
读诗人马莉的画
-
作者:
王永午
来源:
诗歌月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主题
色块
事实真相
气质
缠绕
作品
隐藏
线条
油画
颜料
-
描述:
马莉的画和她的诗一样,少有直抵事实真相的剥离。多数心情下,她和手中的颜料盘一起陷落,线条与色块纠缠为伍涂满画布,正是马莉发现真相并又迅速隐藏真相的时候。2006年6月6日,她的第一幅油画《鸟怎样死去》就在这样的气质中完成。浓烈的色块成为悲剧主题的掩体,
-
民初“二乔”“鸾凤”墨彩描金四方瓶
-
作者:
王永红
来源:
收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乔”
民初
收藏
“鸾凤”墨彩描金四方瓶
-
描述:
瓶高41厘米,口径13厘米,口、足均为正方形,左右两侧浮雕描金兽耳,俊俏端庄。内外壁与瓶底施釉,瓶口施酱釉,口沿四周有自然磨损痕迹,足底露胎,呈现红中偏黄的火石红色。
-
金融风暴中的收藏
-
作者:
王永林
来源:
收藏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
市场进入
当代艺术
战国时代
金融风暴
艺术品
中国书画
“非典”
-
描述:
当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进入“战国时代”,中国书画一家独大的局面已被打破。21世纪初“非典”刚过,中国书画呈现“井喷”式的短暂疯狂后,便从巅峰快速跌入“调整”的谷底,让中国书画如坐过山车一般,这一突如其来的机遇,给油画、当代艺术、佛像、玉器、瓷杂带来了绝地反击的机会,在这些艺术品门类的大举夹攻之下,中国书画一直“回暖”乏力。
-
影响丝网印刷质量的工艺参数分析
-
作者:
王永秋
来源:
网印工业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板印刷
工艺参数
丝网印刷
印刷原理
承印物
图文信息
印刷品
印刷质量
-
描述:
丝网印刷属于孔板印刷,其印刷原理是在印刷时,通过一定的压力使油墨通过印版的孔眼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图文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网印刷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常见的丝网印刷品有:彩色油画、名片、装帧封面、商品标牌及印染纺织品等。丝网印刷的设备简单、制版容易、适应性强、成本低廉且技术容易掌握,此外,丝网印刷的墨层厚,便于把耐光颜料、荧光颜料等加入油墨中,使印刷品的光泽性良好,且不受温度和日光的
-
利用铬渣烧制彩釉玻化砖试验研究
-
作者:
王永增
赵敏
来源:
冶金环境保护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砖
烧制
铬渣
建筑陶瓷
玻化砖
彩釉
废渣处理
-
描述:
在基料中加入20%的铬渣和一定量的熔剂,控制成型压力、烧制各工序的参数及条件,在电炉、倒焰窑、隧道窑和辊底窑中烧样测试,选择不同熔剂的两种配方,烧成的彩釉玻化砖基Cr(Ⅵ)浸出量低于5mg/kg。理化性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11947-89要求。对六价铬在烧制中的解毒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
总书记冒雪到我家
-
作者:
尹博艺
王永林
来源:
领导广角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考察
报告文学
江泽民
清河毛纺织厂
-
描述:
2001年1月8日,新世纪第一场雪连降的第二天,正值“三九”的北京却是一片五彩缤纷,处处欢歌。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给北京人陡增了进入新世纪后欢庆的气氛。
-
论油画的价值体系与中国美术教育
-
作者:
王永红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体系
国际性
艺术传统
东西方文化
油画
创新
-
描述:
油画在中国的命运是和中国的美术教育相联系的,朗世宁等西方传教士未能在中国普及油画,五四后的现代教育和民主与科学的思潮使油画在中国开始流行,一个世纪以来油画在中国姓东还是姓西是争论的焦点,本文指出油画现已具有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成份,油画的价值体系是东西方共同拥有的,是国际性的。
-
从油画在中国的历程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
作者:
王永红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与肉
地域风格
油画风格
国际风格
三重关系
艺术史
中西文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
徐悲鸿
中国油画
-
描述:
有人认为,中国人最早使用油性颜料(油漆)作画,因而油画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油画的老家。但油画作为一种能丰富地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绘画语言,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改进了油画的调色油,使得油画的发展得到突破,在欧洲普及开来,成为西方最主要的画种。晚明时期,西方人利玛窦将油画传入中国,但因为古典油画写实的外表不符合中国绘画的美学标准,因此未能被中国人接受,影响只限于宫廷。直至五四前后,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学习西方文化,改造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目的和需要,大量留学生去东洋或西洋学习并带回油画技艺和资料,开办美术学校教授学生,才使得油画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因此,中国人对于油画这一外来画种,从一开始就出现两种矛盾的心情:一
<
1
2
3
...
12
13
14
...
15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