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2012国际公共艺术奖”参评作品选(六)
作者: 李丽婴   武佳音   George Kaye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奥威尔   艺术作品   艺术家   项目   雕塑公园   委托人   公共空间   空中步道   公共艺术  
描述: 公共艺术是基于社会精神活动下的行为,其最终目的并不在于产生固化的物质形态,而是通过"激活空间"的观念来催生公共空间中的文化生长性,由此投射出当代生命意义与多元文化生态之间的密切关联。本期所刊载的案例中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共同主题:《柏林市中心雕塑公园》将物品集合起来培育成一种公园景观;《风树》使空气和光线通过透明的结构自由流动,重振公共空间;《黑色的云》对那种认为作品应该成为公共空间的永久固定物的观念提出了挑
“2012国际公共艺术奖”参评作品选(五)
作者: 李丽婴   武佳音   George Kaye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观设计   博物馆   公共雕塑   艺术家   项目   新加坡   委托人   公共空间   作品   公共艺术  
描述: 本期选登的国际公共艺术案例大多为人工构筑物和景观建造。首先,有几个案例都与城市公园相关,体现出不同地域的历史、人文、经济等因素:《光电瀑布》是加拿大第一个具有紫外线雨水处理设施的公园的中心标志;《安阳公共艺术项目》则是将整个城市变成艺术公园的计划,旨在更广阔的语境下扩展公共艺术的概念。其次,坐落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附近的现代雕塑作品《树》不仅重新诠释神话故事,也被用作人们聚集的场所;《战争与和平及两者之间》采用两尊为人熟知的公共雕塑,赋予观众与地点、地位的标志性符号之间的一种全新关系;《手岛美术馆》和《酒店》则是建筑和雕塑的共同体,两件作品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构建筑,既传达材料和地点的特定属性,也探索人造环境和人的情感及社会影响的相互关系。《波形》是一幢与大自然为一体的"自由之屋";《通道》则是包括景观设计在内的多方位合作的公共艺术项目。纵观上述案例,虽然与传统意义的雕塑或景观设计有着某种形态上的关联,但其不仅已成为大众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的公共领域,更从作为环境艺术的公共艺术向作为当代艺术的公共艺术转化,极大地拓展了造型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2012国际公共艺术奖”参评作品选(四)
作者: 李丽婴   武佳音   George Kaye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空间实验室   城市记忆   艺术家   蒲公英   萨尔瓦多   委托人   时空艺术   作品   公共艺术  
描述: 公共艺术语境下的壁画和雕塑不再是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环境壁画"或"城市雕塑",也不是以表现艺术家个体语言和艺术风格为主的载体,而是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理想的艺术形态:蒲公英中学的马赛克镶嵌壁画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建立自我尊重的价值观;《萨尔瓦多壁画项目》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成为公共艺术现状的一场即兴盛会;《梦》赢得了旅游业、技术、规划和社区的参与,扩大了地区再生的影响力;《2501个移民》超越概念性,营造出一种令人难忘的空间;《1904——城市记忆走廊》关注地方文化的生长性,形成一个真正的大众文化现象。这些壁画和雕塑均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当代文化的深刻命题。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