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藏族民间的“擦擦”艺术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佛教美术   西藏   姊妹艺术   张扬的个性   佛教文化   宗教艺术   松赞干布   藏族人   艺术形式  
描述: 擦擦作为佛教文化的产物,常以成千上万之数,祭供堆放于朝佛圣地、神山圣湖、名寺古刹。它以精微细腻的刻画,生动活泼的造型,质朴纯真的韵味,玲珑小巧的体貌,绝少张扬的个性特征而别具一格,并以其表格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采自成体系。 擦擦是藏族民间美术中与玛尼石刻、风马旗经幡、酥油塑等宗教艺术争奇斗艳的姊妹艺术。
神品酥油花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族   风格流派   酥油花   表现手法   苯教文化   宗喀巴   雕塑造型   艺术形式   塔尔寺   民间文化  
描述: 藏族酥油捏塑亦称酥油花艺术,是藏族寺院宗教艺术和民间大众艺术中最受人们喜闻乐见,充满吉祥喜庆色彩的艺术珍品。它是地道的雪域本土民间传统艺术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法、使用特殊材料、植根于高寒地域,属于藏民族独有的艺术奇葩。酥油捏塑是藏族艺人利用当地高寒气候条件,高原特产酥油具有凝结不化的特点,在酥油里伴以各色矿物颜料,以酥油代泥,用手捏塑的特殊雕塑造型艺术形式。是古老的藏族本土宗教——苯教文化、藏族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藏传佛教艺术沿用了这一形式,并使之发扬光大,成为集宗教性、世俗性、实用性、观赏性、审美性极强的多功能的藏族造型艺术形式。酥油捏塑的形制类似于雕塑中的浅浮雕,高浮雕,透雕,贴塑,也有近似三维的立体圆雕形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像量度   发展源流   藏传佛教  
描述: 藏传佛教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有独自发祥孕育,发展演绎,成形定性的清晰脉络和事物迹象,并以其自成体系的精湛技艺及其造型经典理论,从一个侧面构建着中华民族美术、尤其是东方美术的典型实体.藏传佛教造像的庄严妙好,基本上依赖于其严格的型制量度经典的延续承传,故"三经一疏"经典是使藏传佛教美术乃至藏民族传统美术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历史性、审美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藏族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工艺美术诸方面构成实体性文化层、艺术高度和有机组成部分的基本法度.本文就藏传佛教美术造型量度的纲领性理论经典"三经一疏":即《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的量度法则作了简要论述.
藏传佛教密宗蔓荼罗艺术探秘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   藏传佛教   蔓荼罗  
描述: 蔓荼罗艺术是盛行于雪域西藏高原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密集艺术,它不仅以佛教教理身、语、意之所依的重要象征内涵,对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参生了巨大引响。同时,也渗透于藏民族的精神信仰生活和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本文就藏传佛教密宗蔓萘罗艺术的发展源流,种类形式、表现内容、形制构成、宗教象征意义、使用功能及审美内涵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你好,去哪?
作者: 格桑次仁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写意识   油画材质   书画同源   理性  
描述: 你好,去哪?
秋之白桦
作者: 格桑   来源: 青年文摘·上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板   工资   弱势群体   资格   硬道理   能屈能伸   去向   大人物   打工   蚂蚁  
描述: 导演:霍建起 主演:窦骁(瞿秋白) 董洁(杨之华) 上映日期:2011年6月29日(中国大陆) 20世纪20年代,已有家庭的“独立新女性”杨之华与比自己年长两岁的老师瞿秋白坠入了爱河。瞿秋白与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进行了谈判,结果是瞿秋白与志同道合的杨之华结为连理,沈剑龙则成了他们的朋友。这样追求自由的前卫举动,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惊世骇俗的,但在那个时代,这本身就是革命,彰显着五四时期传承下来的个性解放精神。电影《秋之白华》以两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 影片跳出以往主旋律电影的框架,以偶像演员、油画般的摄影、唯美的画面及优美舒缓的音乐,诠释出革命先驱瞿秋白“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人生境界,以及与杨之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浪漫爱情。本片在今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