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五彩之路:四川唐卡人文风采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卡艺术   间句   关爱之情   额尔   攀高峰   诗语   噶举派   传统绘画艺术   德尼   藏民族  
描述: 皑雪横绕美康区,百花争艳又一枝。唐卡绘画似白莲,光照四海明万里。古传绝技赞环宇,今承文化雕奇艺。继续创举攀高峰,迎来文明双收益。这诗语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坚赞大师生前在观看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举办的"新唐卡"画展后,为藏族美术在当代时期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创新而作的题词,诗间句里充盈着对藏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关爱之情,对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无限钟爱的深情,表达着对康区藏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发展所取
雪域康巴的五彩天衣
作者: 康·格桑梅朵   来源: 艺术设计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康巴藏族   文化审美   服装服饰  
描述: 多姿多彩的康巴服饰是藏民族服饰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康巴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其服装服饰的式样、花纹、质地、色彩和附属饰品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既具有藏民族鲜明的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康巴藏族服饰于自然、平和、质朴中,以其材质之美、色彩之美、图纹之美、工艺之美、款式之美表现出极高的雪域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化、人性化风格特色。也以其生动的象征性视觉造型手段将藏民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教、藏传佛教以及民间民俗文化中深邃、神秘的审美内涵所展示的人文精神形象地展示出来。康巴服饰文化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大昭寺壁画
作者: 格桑益希   陈宗烈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彩绘   释迦牟尼佛   建筑艺术   大昭寺  
描述: 大昭寺,位于拉萨卧塘平原的中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藏语称觉康,意为释迦牟尼佛殿,全称是日阿萨出朗祖拉康,意为羊土幻异寺,其别名又称四喜奇幻寺。传说初建大殿时,天众、龙众、歌众、夜叉四者皆大欢喜,故得名。其建筑是以天竺那兰陀寺和毗讫罗摩尸罗寺为模式所建。雕塑、壁画、雕梁彩绘是大昭寺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为大昭寺披上了绚丽的浓艳盛装。
长寿三尊图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寿   画面布局   佛教寺院   三尊图  
描述: 长寿三尊图常见于藏传佛教寺院殿堂和民间居家经堂的壁画、唐卡、雕塑中。画面布局一般以长寿佛为中央主尊,左下是白度母,右下是尊胜佛母。三尊佛像供奉在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故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寺院殿堂入口处门楣上方或供奉舍利塔的灵堂里,这三尊佛像是必须供奉的,同时,有的壁画还书以长寿三尊咒语:嗡阿玛热尼仔万布耶梭哈。信徒们相信修持此法或持诵长寿佛咒语,能增长寿命,增长福慧,避免意外身亡,消一切罪业。
“擦擦”
作者: 康·格桑益希   徐献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人文地理   图片   制作方法   藏传佛教   脱模泥塑   藏族民间艺术   “擦擦”  
描述: “擦擦”,是梵语的音译,亦称脱模泥塑,是藏传佛教和藏族民间艺术的共同形式。其制作方法是用泥塑手法造型后,用铜、铁、木、陶等制作成印模,在模内填充胶泥,经过挤压、脱模制作而成。“擦擦”常作为佛塔塔肚内的填充圣物,或作为修炼、还愿的功德资粮、或作为虔诚的偶像神灵崇拜物,是藏族雕塑中独树异帜,
藏传佛教民间“擦擦”脱模泥塑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艺术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擦擦”脱模泥塑   神佛   佛教文化   审美理念   藏传佛教   宗教誓愿信物   艺术形式  
描述: “擦擦”,是藏语对梵语的译音,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纪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个词汇,意思是“真相”或“复制”,初指一种与佛塔密切相关的小型脱模泥塑,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藏传佛教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擦擦”具体指用具有韧性的坯泥灌装在用铜、铁、木、石、陶作成的雕刻有各种神圣持咒,箴言、塔、神佛像的凹型模具里,经过挤压脱胎而成的圆锥体形泥模塑,或是用单面凹凸板压模而成的微型平面浮雕泥模塑。常见的有薄肉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是用于供奉、祈祷、誓愿,传播佛教仪理的较为普及的大众民间宗教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产物。“擦擦”,常以成千上万之巨数,祭供堆放于朝佛圣地、神山圣湖、名寺古刹、佛塔经廊、玛尼堆石、崖洞树穴、桥头路口等场所。它以精微细腻的刻画,生动活泼的造型,质朴纯真的韵味,玲珑小巧的体貌,绝少张扬的个性特征而别具一格,并以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采自成体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与玛尼石刻、风马旗经幡、酥油塑等宗教艺术争奇斗艳的姊妹艺术。也是雪域藏族人民精神寄托、心灵追求所展示的一朵散发着雪域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古老的佛教传统文化的结晶“擦擦”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据意大利藏学家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
紫丁香的回忆
作者: 格桑   来源: 美文(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回忆   母亲节   五彩缤纷   俄亥俄州   父母   丈夫   紫丁香   年轻   丁香花   老妇人  
描述: 这一家刚刚搬到罗德岛不久。这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年轻的女人有点沮丧。毕竟,这天是母亲节,而她与俄亥俄州的父母相隔800英里。这天早上她打电话祝母亲节日快乐,母亲提起春天来了,后院现在多么五彩缤纷。她几乎可以闻到父母后院那葱葱郁郁的紫色丁香花的醉人芳香。打完电话,她跟丈夫说很想念那些丁香花。她的丈夫从椅子上一下子站起来,说:"我知道一个地方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叫上孩子们一起去。"很快,他们出发了。汽车驰骋在北罗德岛的乡
康巴画派:雪域艺坛的瑰丽奇葩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绘画   岭·格萨尔王   唐卡画   民间绘画   藏族地区   康巴   雪域   格达活佛   现代美术   噶玛噶举派  
描述: 历经500多个春秋的康巴画派,不仅对藏族地区东部的文化建设和美术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开拓作用,对藏民族整体的美术繁荣昌盛也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还以其继往开来的大手笔钦誉整个雪域高原、藏文化圈和世界艺坛。康巴人用五彩斑斓的色彩在藏族美术发展史、中国美求发展史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
藏族民间的“擦擦”艺术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佛教美术   西藏   姊妹艺术   张扬的个性   佛教文化   宗教艺术   松赞干布   藏族人   艺术形式  
描述: 擦擦作为佛教文化的产物,常以成千上万之数,祭供堆放于朝佛圣地、神山圣湖、名寺古刹。它以精微细腻的刻画,生动活泼的造型,质朴纯真的韵味,玲珑小巧的体貌,绝少张扬的个性特征而别具一格,并以其表格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采自成体系。 擦擦是藏族民间美术中与玛尼石刻、风马旗经幡、酥油塑等宗教艺术争奇斗艳的姊妹艺术。
神品酥油花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族   风格流派   酥油花   表现手法   苯教文化   宗喀巴   雕塑造型   艺术形式   塔尔寺   民间文化  
描述: 藏族酥油捏塑亦称酥油花艺术,是藏族寺院宗教艺术和民间大众艺术中最受人们喜闻乐见,充满吉祥喜庆色彩的艺术珍品。它是地道的雪域本土民间传统艺术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法、使用特殊材料、植根于高寒地域,属于藏民族独有的艺术奇葩。酥油捏塑是藏族艺人利用当地高寒气候条件,高原特产酥油具有凝结不化的特点,在酥油里伴以各色矿物颜料,以酥油代泥,用手捏塑的特殊雕塑造型艺术形式。是古老的藏族本土宗教——苯教文化、藏族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藏传佛教艺术沿用了这一形式,并使之发扬光大,成为集宗教性、世俗性、实用性、观赏性、审美性极强的多功能的藏族造型艺术形式。酥油捏塑的形制类似于雕塑中的浅浮雕,高浮雕,透雕,贴塑,也有近似三维的立体圆雕形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