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格桑益希】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五彩之路:四川唐卡人文风采
-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卡艺术
间句
关爱之情
额尔
攀高峰
诗语
噶举派
传统绘画艺术
德尼
藏民族
-
描述:
皑雪横绕美康区,百花争艳又一枝。唐卡绘画似白莲,光照四海明万里。古传绝技赞环宇,今承文化雕奇艺。继续创举攀高峰,迎来文明双收益。这诗语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坚赞大师生前在观看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举办的"新唐卡"画展后,为藏族美术在当代时期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创新而作的题词,诗间句里充盈着对藏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关爱之情,对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无限钟爱的深情,表达着对康区藏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发展所取
-
大昭寺壁画
-
作者:
格桑益希
陈宗烈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彩绘
释迦牟尼佛
建筑艺术
大昭寺
-
描述:
大昭寺,位于拉萨卧塘平原的中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藏语称觉康,意为释迦牟尼佛殿,全称是日阿萨出朗祖拉康,意为羊土幻异寺,其别名又称四喜奇幻寺。传说初建大殿时,天众、龙众、歌众、夜叉四者皆大欢喜,故得名。其建筑是以天竺那兰陀寺和毗讫罗摩尸罗寺为模式所建。雕塑、壁画、雕梁彩绘是大昭寺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为大昭寺披上了绚丽的浓艳盛装。
-
长寿三尊图
-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寿
画面布局
佛教寺院
三尊图
-
描述:
长寿三尊图常见于藏传佛教寺院殿堂和民间居家经堂的壁画、唐卡、雕塑中。画面布局一般以长寿佛为中央主尊,左下是白度母,右下是尊胜佛母。三尊佛像供奉在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故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寺院殿堂入口处门楣上方或供奉舍利塔的灵堂里,这三尊佛像是必须供奉的,同时,有的壁画还书以长寿三尊咒语:嗡阿玛热尼仔万布耶梭哈。信徒们相信修持此法或持诵长寿佛咒语,能增长寿命,增长福慧,避免意外身亡,消一切罪业。
-
“擦擦”
-
作者:
康·格桑益希
徐献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人文地理
图片
制作方法
藏传佛教
脱模泥塑
藏族民间艺术
“擦擦”
-
描述:
“擦擦”,是梵语的音译,亦称脱模泥塑,是藏传佛教和藏族民间艺术的共同形式。其制作方法是用泥塑手法造型后,用铜、铁、木、陶等制作成印模,在模内填充胶泥,经过挤压、脱模制作而成。“擦擦”常作为佛塔塔肚内的填充圣物,或作为修炼、还愿的功德资粮、或作为虔诚的偶像神灵崇拜物,是藏族雕塑中独树异帜,
-
藏传佛教民间“擦擦”脱模泥塑
-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艺术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擦擦”脱模泥塑
神佛
佛教文化
审美理念
藏传佛教
宗教誓愿信物
艺术形式
-
描述:
“擦擦”,是藏语对梵语的译音,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纪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个词汇,意思是“真相”或“复制”,初指一种与佛塔密切相关的小型脱模泥塑,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藏传佛教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擦擦”具体指用具有韧性的坯泥灌装在用铜、铁、木、石、陶作成的雕刻有各种神圣持咒,箴言、塔、神佛像的凹型模具里,经过挤压脱胎而成的圆锥体形泥模塑,或是用单面凹凸板压模而成的微型平面浮雕泥模塑。常见的有薄肉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是用于供奉、祈祷、誓愿,传播佛教仪理的较为普及的大众民间宗教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产物。“擦擦”,常以成千上万之巨数,祭供堆放于朝佛圣地、神山圣湖、名寺古刹、佛塔经廊、玛尼堆石、崖洞树穴、桥头路口等场所。它以精微细腻的刻画,生动活泼的造型,质朴纯真的韵味,玲珑小巧的体貌,绝少张扬的个性特征而别具一格,并以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采自成体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与玛尼石刻、风马旗经幡、酥油塑等宗教艺术争奇斗艳的姊妹艺术。也是雪域藏族人民精神寄托、心灵追求所展示的一朵散发着雪域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古老的佛教传统文化的结晶“擦擦”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据意大利藏学家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
-
藏族美术史
-
作者:
康·格桑益希著
来源: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古建筑(地点:
俄罗斯
学科:
摄影集)
-
描述:
这部首次系统的论述藏民族美术发展史的宏篇新作共分为8章:从远古时期蕃域类美术现象的萌茇;小邦时期蕃域本土美术的雏形;吐蕃时期藏族美术的开端;古格时期藏族美术的变革;萨迦时期藏族美术的发展;帕竹时期藏族美术的兴盛;甘丹颇章时期藏族美术的成熟;到当代时期蒇族美术的新局面。洋洋撒撒共63万字,并收入彩色、黑白图片280幅,堪称图文并茂,史料详实。????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藏族美术发展史的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作者系藏族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大学教授。内容全方位地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民间美术
-
康巴画派:雪域艺坛的瑰丽奇葩
-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绘画
岭·格萨尔王
唐卡画
民间绘画
藏族地区
康巴
雪域
格达活佛
现代美术
噶玛噶举派
-
描述:
历经500多个春秋的康巴画派,不仅对藏族地区东部的文化建设和美术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开拓作用,对藏民族整体的美术繁荣昌盛也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还以其继往开来的大手笔钦誉整个雪域高原、藏文化圈和世界艺坛。康巴人用五彩斑斓的色彩在藏族美术发展史、中国美求发展史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
-
藏族民间的“擦擦”艺术
-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佛教美术
西藏
姊妹艺术
张扬的个性
佛教文化
宗教艺术
松赞干布
藏族人
艺术形式
-
描述:
擦擦作为佛教文化的产物,常以成千上万之数,祭供堆放于朝佛圣地、神山圣湖、名寺古刹。它以精微细腻的刻画,生动活泼的造型,质朴纯真的韵味,玲珑小巧的体貌,绝少张扬的个性特征而别具一格,并以其表格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采自成体系。 擦擦是藏族民间美术中与玛尼石刻、风马旗经幡、酥油塑等宗教艺术争奇斗艳的姊妹艺术。
-
神品酥油花
-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西藏旅游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族
风格流派
酥油花
表现手法
苯教文化
宗喀巴
雕塑造型
艺术形式
塔尔寺
民间文化
-
描述:
藏族酥油捏塑亦称酥油花艺术,是藏族寺院宗教艺术和民间大众艺术中最受人们喜闻乐见,充满吉祥喜庆色彩的艺术珍品。它是地道的雪域本土民间传统艺术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法、使用特殊材料、植根于高寒地域,属于藏民族独有的艺术奇葩。酥油捏塑是藏族艺人利用当地高寒气候条件,高原特产酥油具有凝结不化的特点,在酥油里伴以各色矿物颜料,以酥油代泥,用手捏塑的特殊雕塑造型艺术形式。是古老的藏族本土宗教——苯教文化、藏族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藏传佛教艺术沿用了这一形式,并使之发扬光大,成为集宗教性、世俗性、实用性、观赏性、审美性极强的多功能的藏族造型艺术形式。酥油捏塑的形制类似于雕塑中的浅浮雕,高浮雕,透雕,贴塑,也有近似三维的立体圆雕形
-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
-
作者:
康·格桑益希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像量度
发展源流
藏传佛教
-
描述:
藏传佛教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有独自发祥孕育,发展演绎,成形定性的清晰脉络和事物迹象,并以其自成体系的精湛技艺及其造型经典理论,从一个侧面构建着中华民族美术、尤其是东方美术的典型实体.藏传佛教造像的庄严妙好,基本上依赖于其严格的型制量度经典的延续承传,故"三经一疏"经典是使藏传佛教美术乃至藏民族传统美术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历史性、审美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藏族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工艺美术诸方面构成实体性文化层、艺术高度和有机组成部分的基本法度.本文就藏传佛教美术造型量度的纲领性理论经典"三经一疏":即《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的量度法则作了简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