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木雕塑(九件)
-
作者:
根木
来源:
江苏画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园
巴黎
艺术活动
国际
世界文化
大道
展览
组织者
雕塑家
作品
-
描述:
根木雕塑(九件)
-
《吾栖之肤》 穿过黑暗的左手
-
作者:
图宾根木匠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尔莫多瓦
创作历程
性侵害
同性恋
少年时代
社会学意义
性暴力
左手
-
描述:
除去乱伦和SM式的性暴力表达,阿尔莫多瓦可能是当代导演中跟厄休拉•勒古恩趣味最相近的一位。对社会学意义上的性/性别探讨,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历程。当然,少年时代被神父性侵害的经历和同性恋的性取向,也给阿尔莫多瓦的作品烙上了深刻的个人印记——纵观他的导演生涯,各种关于性和乱伦关系的炽热展现就像一根红线,呈现出似曾相识的主题。《斗牛士》中的窥阴癖,《捆着我,绑着我》中的斯德哥尔摩情结,《基卡》中的狂暴强奸,被一勺烩在了《吾栖之肤》中。 这次,阿尔莫多瓦确实有才思枯竭的嫌疑,囚禁、变性、同性恋以及处处闪现的乱伦阴云,几乎全是他自处女作起就恋恋不舍的素材。 当然,也有一些区别,譬如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变性是“父亲/母亲”给后代造成的伦理困境;到了《吾栖之肤》中,变性则变成了强势父权对“儿子/女儿”的变态威压。 文森特变成“薇拉”,是由于罗伯特医生精心策划的变性手术。作为一个被软禁和“饲养”的囚徒,薇拉在被别人强奸后对罗伯特的情欲似乎空前旺盛起来。而在这一段变态的主奴关系中,罗伯特之于薇拉首先是一个“父亲”——那个画框式的构图充满了油画意味,罗伯特“造”出了薇拉,就像弗兰肯斯坦造出了“亚当”,于是,当薇拉赤裸裸地表达着“她”对罗伯特的情欲时,个中的乱伦意味不言而喻(另一段乱伦戏份则主要通过罗伯特的兄弟展现出来,这位逆子绑住母亲让她亲眼看着自己强奸了薇拉)。
-
铁屋中的撕咬
-
作者:
图宾根木匠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煤窑
房山区
黄玉
雪松
巷道
盲井
小煤矿
窑口
打工
交叉口
-
描述:
从大陆公映版来看,《人山人海》的故事明显分为两大段落:哥哥四处寻找杀害弟弟的凶手,找到凶手后与其在黑煤窑中斗智斗勇。整部影片呈现出“少言寡语”的冷峻风格,不仅人物台词少,配乐也少(这使得片中的马头琴乐章显得既突兀又悠扬),而对于生死情爱这些人生的重大命题,《人山人海》采用了“旁观”的姿态,表达时尽量克制住了情感的起伏,为全片赋予了冰冷的叙事语调。 影片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社会新闻:弟弟被杀,凶手逃遁,警方一时没有头绪,哥哥因此担起了寻找真凶的重任,最终成功将其绳之以法。当然,从新闻到电影,二次创作已经给了《人山人海》完全独立的品格。 套用文学界热词,《人山人海》完成了一次当下中国的“底层叙事”,把视角聚焦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上,不加矫饰地将逼仄、压抑的底层生活图景纳入银幕影像中。一开始,哥哥只能大海捞针似地游荡,当镜头跟着他在城市里的农民工聚居处一间间逡巡时,城市贫民生活的画面赤裸裸地闯入眼帘。对于习惯了在大银幕上追寻视觉愉悦的普通观众而言,这不啻于一次审美经验的打击。 与极端民粹主义者所鼓吹的不同,底层民众并不具备天然的良善品格,他们之间也充斥着欺骗、阴谋甚至凶杀。哥哥的一个农民工好友假意收留他,为他打探凶手的消息,却伙同他人骗取了其本就可怜的钱财;哥哥去找前女友,观众这才得知,原来他曾育有一子,但现在却抛弃娘俩,完全没有承担起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哥哥前去寻找“大仙”的帮助,这位民间的通灵者只得向他坦承,自己尽搞些坑蒙骗人的小把戏,不可能找到有效信息。
-
马德里不可思议
-
作者:
图宾根木匠
来源:
世界电影之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物
诱惑力
东方广场
气息
喷泉
基督教
城市
菲利普
马德里
西班牙人
-
描述:
我真不知道该用他还是她来指代马德里,这是个异常混杂的城市——我指的不仅仅是这里的人种、宗教和文化气息,而是整个马德里街道和建筑物上都附着的那种混血之魅——甚至连博罗喷泉上方的水汽里都是那样的氤氲不清、暧昧不明,以至于在水汽笼罩下的雕塑中和花园小溪里也闪出了几分莫名的诱惑力。然而这气息又是清新的,当然我们首先得感谢这里的高海拔——平均607米的高度使得马德里成了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同时也让整座城市的空气少了恼人的污浊。怪不得1000多年前的摩尔人看中了这里作为要塞——马德里地处伊比利亚平原的居高点,俯瞰下去,确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在西班牙历史的演进中,这个最初由于地理、军事的优越性而获得关注的要塞便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气,直到1561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迁都于此,马德里便成了西班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迄今约450余年,一直是西班牙王国的首善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