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我画白描:对线的认识
作者: 杨悦浦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严寺   长时间   认识   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家   艺术创造   白描   艺术语言   线条   中国美术  
描述: 结缘白描从接触到中国传统绘画开始,我就知道线是必须要把握的艺术语言。线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线有历史吗?这样的问题,我这个学油画的人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关注过。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山西大同举办会员读书会期间,我在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学习、研究古代雕刻艺术,我在华严寺看到了优秀的辽代建筑中的泥塑。那些雕塑,风格典雅,气质高贵。原本是各类佛像雕塑,可我看到的却是用线条组成的艺术作品,塑像形体与线条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线条的力量异乎寻常地膨胀出来,激荡着我的心灵,我立即用四尺宣纸画了一张《鬼子母》塑像写生。我不是描摹塑像的形态,而是如实地把塑像身上所有的线条一一勾画下来,画完了一看,
北京昌平六亭饭店创作体会
作者: 杨春荣   来源: 建筑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设计   饭店   建筑创作  
描述: 北京昌平六亭饭店创作体会春荣一、概况位于北京昌平东环路的六亭饭店是京郊大型旅游宾馆之一,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31.3米。其屋顶设置了6座方亭,显示了建筑特点,远处望去,丰富的线条,曲折的体态,宛若一尊雕塑。建成后投入使用的7年,...
理查德·哈格景观设计中“雕塑景观”的营造
作者: 杨雪蕾   李小帅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查德·哈格   雕塑景观   营造  
描述: 在著名景观建筑设计师理查德·哈格(后文简称哈格)的景观作品中,他用各种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前卫的艺术处理手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景观作品。而所谓的"雕塑景观"在他的作品中是一种常见的景观艺术处理手法。因此,对于哈格的"雕塑景观"的营造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哈格的设计思想,同时也能在景观设计中达到借鉴意义。
红色文化视角下的纪念性建筑特征研究
作者: 杨肖   龙春英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性建筑   红色符号   红色文化   艺术特征  
描述: 一座城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与其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南昌是一座具有优秀红色文化的历史名城,拥有多处革命旧址和相关的纪念性建筑。该文通过实地调研及大量的相关资料查询,追溯南昌的革命历史,深入挖掘南昌的红色文化,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馆为例,从红色文化的视角出发,解析纪念馆建筑中主题雕塑、"八一"字符、汉阳枪、石雕墙等红色符号的艺术特征及象征意义,进一步阐述在纪念性建筑中文化传承的方式及意义。
从艺术的视知觉角度看哥特建筑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作者: 苏良兴   杨正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   平民化   哥特建筑   哥特艺术   视知觉  
描述: 诞生于中世纪的哥特建筑以哥特大教堂为主要载体,融合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冷峻尖削、庄严神秘展现给普罗大众,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众化的文化宣传阵地。哥特大教堂所呈现的视知觉语法对哥特建筑走向平民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在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美学,深深的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对于借鉴与学习哥特建筑的视知觉语法,能有效的帮助设计师更好的把握设计的完形体验。
油画《星空》鉴赏
作者: 杨维达   王文娟   林子涵   来源: 建筑与装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作品   星空   鉴赏  
描述: 《星空》是由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创作的一幅闻名世界的油画作品.现被收藏在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星空》为人们展示了除了画中景色外,一种被压抑已久的内涵,画作所表达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美丽,人们对美丽背后所蕴涵事物的探寻,从视觉冲击升华到一种艺术享受.
油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鉴赏
作者: 杨维达   王文娟   林子涵   来源: 建筑与装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作品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鉴赏  
描述: 现藏于巴黎罗浮宫的著名油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由法国的画家——达维特·大卫所创作的,此幅油画将新古典主义画风与现实紧密结合,通过艺术的手段反映历史,并表达出画家大卫对拿破仑一世的颂扬思想,画作对1804年于巴黎圣母院举行的拿破仑一世的加冕仪式进行真实的记录.构图之庞大、布局之完整以及单个人物的形象细节之精细,都是无法超越的,每一处刻画都让人无从挑剔.
美丽“早春”
作者: 董萱   孟岩   杨超英   来源: 建筑知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孟岩   大芬油画村   城市肌理   都市实践   展示厅   布吉镇   核桃油   商业设施   采光天井   艺术氛围  
描述: 深圳的早春,温度不高,偶尔会有低温,阵阵有雨。这样,看上去的早春或许蒙上了厚厚的一层淡灰色。其实,只有身临其境之后感受城市,才发现,除了细雨的滋润外,还有更多的颜色。多彩的颜色怎么能少了绚丽的油画。"在用亚麻布调和核桃油等颜料,表现出来的作品色彩丰富,立体感强。"
澄怀味像,妙不可言
作者: 周杨洋   刘明才   来源: 建筑知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专业   具象   教育体制   油画艺术   布面油画   水墨艺术   终极追求   艺术形式   艺术语境   假以时日  
描述: 艺术需要投入和知音,敞开胸怀,摒除杂质,用心坚持去做一件事,假以时日方可渐入佳境。油画和书法,隶属于—中—西两种艺术语境,如何融会贯通早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西方教育体制成长下的艺术家在兼顾两种艺术形式的同时,思考更多的其实是怎样将从博大精深的古老艺术——书法中寻觅到的妙语转化为新的水墨艺术语言,这是艺术家刘明才的终极追求,同样也是许多人正在探索的方向。
废墟上的光芒
作者: 周杨洋   来源: 建筑知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共性问题   徽派建筑   光芒   中央美术学院   宣传工作   城市变迁   人文关怀   废墟  
描述: 应天齐是中国当代版画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在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前就已经崭露头角获得了许多奖项。而80年代中期以徽派建筑为载体的水印版画《西递村系列》更是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应天齐也因此与这个徽州小村结缘.积极致力于它的保护宣传工作。此后应天齐选择向西递告别,他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通过”砸碎黑色”这一行为打碎过去各种力量的禁锢,开创了新的纪元。进入新世纪.他开始更多的介入公共性问题.随着大剪纸《对话观澜》、《对话万科》的展开.应天齐对于建筑的思考更加深入。近年来的《世纪遗痕》系列油画、装置作品显示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关注城市变迁、关注废墟文化.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去感悟追忆大地逝去的痕迹。今年8月底应天齐赴威尼斯展出他的《世纪遗痕》系列作品,他是第一位受邀在这一展事上举办个人展览的中国艺术家。
< 1 2 3 ... 616 617 618 ... 668 669 6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