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纳西旗“波拨”源流及改革
作者: 杨曾烈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沙细乐   民间乐器   高音区   九六   演奏风格   赵银棠   民族风格   纳西语   中国音乐词典   纳西古乐  
描述: 在纳西族流传、使用的众多民间乐器中,有一件小巧玲珑、音色独特、音量颇大的双簧竹管乐器,纳西语称为“波拨”当地汉语叫它“芦管”。一九六三年秋,为抢救民族民间文艺遗产,笔者曾深入到丽江县玉龙区长水村,向著名的纳西族民间艺人和锡典
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暨系列雕塑活动在南昌举行
作者: 杨诚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参展艺术家   艺委会   建设委员会   学术主持   刘上洋   南昌市委   城雕   城市雕塑   中国艺术研究院   吴为山  
描述: 2011年1月18日,由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南昌市委、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全国城雕委艺委会、中国雕塑院、南昌市建设委员会承办的"首届南昌·中国雕塑艺术节"、"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
真、纯、朴——读吴为山的雕塑
作者: 杨振宁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学   圆球形   西方艺术家   孝通   社会学教授   文学生活   文学奖获得者   南京博物院   大江健三郎   吴为山  
描述: 真、纯、朴——读吴为山的雕塑
“宫廷与寺院为中心”:老挝琅勃拉邦音乐文化发微
作者: 杨民康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寺院鼓乐   旅游音乐   老挝琅勃拉邦   民间音乐   跨界族群音乐研究   吟唱艺术   南传上座部佛教  
描述: 老挝琅勃拉邦的南传佛教寺院鼓乐和吟唱艺术含有如下几种社会文化与艺术功能:寺院法事及日常传讯器物;娱乐性鼓乐或鼓舞的伴奏乐器;寺产和重要保存文物;寺院的标志性、象征性文化器物;寺院壁画、雕塑的文化和艺术素材;旅游业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及装饰物。在研究策略上,一方面,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采用"本质主义"的思维和眼光,仅从"宗教艺术"、"民族艺术"等"表象性"(或本真性)层面角度出发,而是应该带上"隐喻性"的思维,用立体、多相和批评性的文化眼光去理解和看待它。另一方面,通过对南传佛教文化特质丛,尤其是以"宫廷与寺院为中心"这个最重要的深层文化特质进行阐释性的挖掘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从"历时——共时"的整体层面,去有效地把握和解决于云南与周边南传佛教亚文化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问题
从民间走向银幕
作者: 杨琳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三姐》   刘三姐   改编者   秋翁遇仙记   语言文学   电影艺术   中外文学   艺术发展史   表象性   民族民间文学  
描述: 综观中外文学艺术发展史,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而都对文学、戏剧、雕塑、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电影艺术也在这丰盛的聚宝盆中摘拣着奇珍异宝。因此,探讨民族民间文学与电影艺术间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民族民间文学是文学体系中最朴素、最原始的文学形式,它的历史和人类的语言同样古老。电影是一门产生还不到一百年的综合性艺术,但是由于电影集中了文学、摄影,美术、音乐、舞蹈诸形式的表象性特点,用画面补充了语言文学
杨一江【油画作品】
作者: 杨一江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   油画  
描述: 一江【油画作品】
杨晓青油画作品
作者: 杨晓青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   油画  
描述: 晓青油画作品
杨联【油画作品】
作者: 杨联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帖  
描述: 联【油画作品】
刘自鸣静物画浅析
作者: 杨正国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自鸣   借物求理   托物抒情   静物画  
描述: 本文对云南画院画家刘自鸣先生的油画静物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刘自鸣的油画静物具有托物抒情和借物求理两大特点。她把西方的油画语言与中国意趣进行结合,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的作品平中见奇,以小见大。抒发了画家热爱生命,对生命的苦难淡然处之的高尚情怀。
发展·繁荣·进步——云南美术40年回顾
作者: 杨成忠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袁晓岑   个展   画家   优秀奖   云南版画   40年回顾   美术创作   科普美术   美术作品   油画  
描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经过40年的努力,云南的美术事业不仅有风华正茂的英姿,也有久经磨练的成熟。美术人才大批涌现,创作硕果累累,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解放初期,由于云南整个文化事业的落后,美术创作队伍也很弱小。但是云南美术界的前辈并不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而怠笔等
< 1 2 3 ... 614 615 616 ... 668 669 6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