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杨利民】搜索到相关结果 1 条
-
春风荡漾杜鹃红
-
作者:
李利冰
杨利民
陈远品
来源:
今日湖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山湖泊
通古斯
图瓦族
古冰川
平均水深
九寨沟
乌鲁木齐市
喀纳斯湖
蓝宝石
隧道
-
描述:
文·图/记者李利冰 通讯员杨利民陈远品 5月8日,由本刊与利川市旅游局、利川市旅游协会、利川市苏马荡景区等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谋道苏马荡杜鹃文化旅游节”在利川市谋道镇苏马荡景区成功举行,来自江苏、成都、重庆、武汉、恩施以及湘西的上千名游客汇聚在这个不足500人的原始生态特色土家族村落里,欣赏这里独特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光。上百名摄影家、书法家、诗人、记者以杜鹃为纽带开展联谊,为利川“都亭山脉百里杜鹃长廊”、“大三峡丹霞地貌景观群落”、“磨刀溪三国文化”等优秀的旅游、文化资源搭建起推介的大舞台。 山寨资源的推介舞台 苏马荡位于北纬30度,地处长江南岸,海拔1500余米,距利川城48公里。景区森林密布、风情独特,气候凉爽、宁静自然,是保留着原始生态特色的土家族乡村。“天下第一杉”的水杉王于1941年被中国林业学家干铎教授在这儿发现后,经植物学家胡先骕、郑万钧两教授鉴定为水杉,推翻了日本植物学家山木茂“水杉早已灭绝”的定论,谋道水杉一时轰动世界植物学界,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活化石”。 周边的“鱼木寨”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土家山寨,中国最大的青石文化区。以鱼木寨为中心的青石文化包括青石建筑、古墓群、古炮楼、牌楼、匾联、浮雕,有刻在青石板上的“训子篇”,凿在青石悬崖上的古栈道,还有古城墙、石井、石磨、石缸、石桌、石凳、石盆、石碾、石瓢、石路等,是中国最大的的青石博物馆。寨上土家吊脚楼式的建筑风格和纯朴的山寨民风,以及较好保存的一座座明清时期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的古墓群和积淀深厚的古青石文化,与山水田园自然融合,古朴淡雅。 苏马荡所在的谋道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贯穿集镇的“磨刀溪”因三国时五虎上将关羽路经此地在小溪边磨刀而得名。传说关羽磨刀的那块石头,每逢要下雨,石头上就翻着象磨刀一样的石浆,磨刀溪人遵奉关羽,认为是关羽显圣,于是就在溪边建关庙纪念。1905年四川总督赵尔丰路过磨刀溪,为关庙作下楹联: “大丈夫磨刀垂宇宙,士君子谋道贯古今”。赵尔丰见磨刀溪人“重武轻文”,又题了一联“既磨刀尚武,应谋道修文”,谋道因故而得名。船头寨48道卡门及盈联“铁壁三层盘古寨,螺蜂四面护雄关”,南浦雄关及盈联“十二险峰东川保障,三千路远南浦雄关”见证谋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增加了该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届“‘苏马荡杜鹃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观赏如诗如画的苏马荡景观,欣赏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了解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赏心悦目中把美丽的利川魅力传播到各地。 民族文化的有效发掘 “双手搭在嘛,嗯呐嗯,妹儿的肩那么,姐哟喂喂,有句那个话儿嘛哎嗨哟,咿哟喂,不好言那么,嗯呐嗯……”无论什么时候,走在苏马荡的林荫小道上,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无限风光之时,耳边都能听到粗犷豪爽的原味山歌,凡是土苗山寨拥有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民谚,苏马荡都有,可谓是山寨文化的靓丽展示台。 自从首届“苏马荡杜鹃文化旅游节”举办以来,流传在民间正在日益流失的民歌、民谣以及民间歌舞得到了有效的发掘、整理和传承。为了每一届杜鹃节均有新的好节目,总策划人杨正龙先生已经派专人收集整理了数百首民歌民谣,平常演唱给到景区来游玩的人们听,文化节上也适时向外推介。目前,一些多年未曾开口唱过山歌的老农民,已经习惯了闲暇时到苏马荡来助兴“润歌喉”,致使众多濒于失传的民间歌舞得到了挖掘和传承。本次“苏马荡杜鹃文化旅游节”中,“肉连响”、“毛古斯”等众多土家舞蹈绝活从民间走向了舞台。 土苗奉献精神的凸显 苏马荡系都亭山余脉,都亭山是巴文化的发源地。明《一统志》记载: “巴蔓子,周季人,巴国乱,蔓子为将军,请师于楚,许以三城。乱平,楚史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绥祸乱,诚许是三城,将吾头往,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史,楚王以上卿藏其首于荆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都亭山。”巴蔓子将军是土家儿女最崇敬的英雄人物,一直在民间世代相传,并以忠勇刚烈、无私奉献的形象铭刻在土家人灵魂深处。民间传说巴蔓子的鲜血染红了都亭山,从而盛开满山鲜艳的杜鹃,因此都亭山脉的杜鹃不仅仅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巴人骁勇、重义以及奉献精神的象征。 据了解,苏马荡景区的发掘与开发不足5年时间,如今已成为国家2A级景区,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杜鹃文化旅游节。同时,历届杜鹃文化旅游节的圆满举行,都没要政府出钱、出物。收入并不高的苗家汉子杨正龙先生,在旅游、文化等部门指导下鼎力承办。70岁高龄的民俗专家谭宗派老先生每年都不要任何报酬地为杜鹃文化旅游节出谋划策。当地旅游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等都不要任何报酬地提供支持,充分体现了土苗儿女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著名苗家歌手杨娟成了与会者们关注的焦点,请她签名或留影者数百人。杨娟家住利川市毛坝乡,距离谋道苏马荡尚有近百公里路程,为了支持家乡的“杜鹃文化旅游节”,她每一届都不远千里从武汉赶回来无偿献艺。今年的“第三届苏马荡杜鹃文化旅游节”期间,杨娟本来已经应邀到北京演出,可是她却毅然从武汉赶回利川,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们现场欣赏到了原滋原味的土苗歌曲《打糍粑》。一位来自江苏的摄影家感慨地说:“我走南闯北拍摄了不少的名角大腕,像杨娟这样为家乡无私奉献的还是头一次遇见。我这次来的最大收获不仅仅是亲耳听到了土家人演唱的原味山歌,拍摄到了她的现场表演,更是见识了土家人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 巴楚文化的有效交流 同前两届“苏马荡杜鹃文化旅游节”相比较,本次文化艺术节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增加了江苏摄影家与利川摄影家交流及渝鄂两地书法家、诗词楹联爱好者、媒体记者开展联谊活动的新内容。 艺术家们在这里围绕杜鹃、苏马荡、土家历史、文化等主题采风、创作,当天收到摄影照片1200余张,书画作品80余幅,先后收到诗词、楹联120首(幅),为秀美的苏马荡注入了新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责任编辑/胡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