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施 】搜索到相关结果 362 条
从装饰简朴到建筑雕塑——1950年~1990年间欧洲基督教堂的建设
作者:
沃尔夫冈·让·施托克
项琳斐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形态
宗教建筑
建筑形式
欧洲
基督教堂
装饰
建筑雕塑
新建筑
描述:
两大基督教教派的教堂建设是二战后欧洲重要的建设任务.二战之后直到1960年代,宗教建筑的建设空前繁荣.这种繁荣的原因很多,首先,许多国家的教堂遭到战争破坏,需要更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重建活动,包括改造成全新的建筑形式--这类工程过于频繁,导致建筑形态贫乏单调--也有新旧形式的混合,比如新建筑与教堂遗存的塔楼结合建造.其次,所有国家都涌现出大量的新城区或开发区,这些地区必然要考虑到礼拜建筑的规划.第三,战后的一段时期,由于政治推动的作用出现了特殊的难民迁移的浪潮,教区发生置换,新教徒在原来天主教的地区定居下来,反之亦然,两方面都推动了宗教建筑的建设.
世博会大屋顶,汉诺威,德国
作者:
托马斯·赫尔佐格
汉斯·约格·施拉德
李仲秋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物
汉诺威
展览馆
大屋顶
世博会
无支撑
户外空间
德国
描述:
沿着新建的国家展览馆的东西边界,在United Trees大道与25号、26号展馆的南侧之间,矗立着一个宏大的建筑物。它包括新创建的水域、展台和一系列伞盖式的大屋顶。伞盖看上去像一个庞大的无支撑雕塑。大屋顶的排水通过顶部的中心进行。就这样,在世博会会场的中央地带诞生了一个巨大的防雨的永久性户外空间。
歌德像(油画)
作者:
威廉·蒂施拜因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
描述:
歌德像(油画)
风中新娘(油画)1914年 〔奥地利〕
作者:
科柯施卡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
描述:
风中新娘(油画)1914年 〔奥地利〕
德累斯顿附近的易北河(油画)1919年 〔奥地利〕
作者:
科柯施卡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45年
版画家
中学校
日本版画
东京
丹东
四十年代
三年级
解放区
艺术学校
描述:
德累斯顿附近的易北河(油画)1919年 〔奥地利〕
伟大的魔术师夏尔丹,向你致敬
作者:
彼埃尔·施奈德
薇君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博物馆
西梅
绘画
作品
粉画
静物画
狄德罗
魔术师
油画
描述:
“魔术大师,您带着悄然无语的作品,又回到我们中间来啦!”曾在1765年写下这句话的狄德罗,倘能知道让-西梅翁·夏尔丹的一百四十二幅油画,粉画及素描今年在大宫殿博物馆一直展至4月13日的话,那会多么高兴。世间也竟然需要在画家身后等待二百年之久,才举办这么一个不寻常的遗作展览,而且还是首次。
织者说织
作者:
施慧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蚕丝
古文
《说文》
描述:
织,古文为織。对于織,《说文》曰:“织,作布帛之总名也。”“经与纬相成曰织。”布,麻缕织就而成,帛,则指蚕丝织就而成。说明至少到东汉时,织的对象已不仅限于蚕丝,亦包括麻缕,只要是经纬相成的便可称为织。经,《说文》曰:“织从丝也。”从即直。“纬,织衡丝也。”衡即横。又曰:“经在轴,纬在杼。”“南北曰经,东西曰
雕塑家与建筑师怎样合作
作者:
理查德·贝利
施梁
赵惠宁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时
建筑师
艺术家
艺术问题
雕塑家
作品
城市工作
城市雕塑
合作
公共艺术
描述:
城市雕塑创作中,处理好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需要雕塑家和建筑师之间的通力合作与默契。雕塑家与建筑师怎样展开合作?美国《雕塑》杂志2003年3月号刊出理查德·贝利的文章,试图抛砖引玉,引发进一步的讨论。
时间和声音的建筑师——奇利达的雕塑与音乐
作者:
克里斯塔·里希滕施泰因
王豪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尔德
成长环境
建筑师
感知意识
雕塑家
现代雕塑
描述:
时间和声音的建筑师——奇利达的雕塑与音乐
李明:空间内的运动
作者:
金曼
施烨婷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艺术欣赏
艺术家
李明
描述:
李明荣获“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多频录像装置强有力地探索了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周边景观,以及当代的观看方式.Media Art Asia Pacific的创办负责人,金曼,在此深度研究了该作品中复杂的运动轨迹. 录像艺术在空间和时间的形式表达上有着多种方式.两者的结构不仅是支撑作品的骨架,也为观者通过其他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进入和批判录像艺术作品提供了方式,无论是雕塑、雕塑装置、沉浸式装置,或是行为艺术的记录、电影叙事和艺术家电影等.就这些已经相对普及的艺术表达形式而言,它们各自发展出的既定惯例和历史为确立观看者的体验和面对作品时的敏感度提供了框架.然而当这些分类被彻底融合,观者的体验也将随之重建.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件作品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观者是否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是在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中接受自己的错觉,还是从真实具体的环境中寻找该作品的构成?作品中的空间和时间又是如何表达的?
<
1
2
3
...
12
13
14
...
35
36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