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让精神燃烧些什么
作者: 彭金山   来源: 中文自修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糊   网络   闪烁   横流   燃烧   节奏   思维空间   快乐   精神   世界  
描述: 谁都得承认,这个世界变化真快。昨天曾去散步的小路,今天已为高楼覆盖;昨天,在我们有限的思维空间里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今天已被网络拉到了眼前。疯狂的楼群到处都一样的高,霓虹灯闪烁五彩纷呈的雷同,在紧张匆忙的节奏中,世界的面目在我们面前变得日渐模糊起来。于物欲横流的人海里沉浮的人们,正被那些不由己的力量搞得面目全非。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
闪烁在西部高地的灿烂星河
作者: 彭金山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彭金山 在举国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们向祖国献上这部《星河烛影》_一当代甘肃教育界新诗选。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诗意涌动的时代,大西北更是一块滋生诗歌的厚土,在编选过程中,我们的情绪因众多稿件中喷涌的诗意而激荡,我们的灵魂不时为作者的热情所燃烧。在欣喜和激动中,我们编就了这部在甘肃教育界工作或曾经工作的诗人和诗作者的诗选。这里面,既有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也有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一代教育工作者,还有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坛新手;既有汉族教师,也有少数民族教师;既有大学教授,也有幼儿园的阿姨;既有闻名全国、已经走进文学史的诗人,也有还处在练笔阶段的年轻作者。他们的声音交汇于这条共同的“星河”,演出了一曲多声部的大合唱。 一、奉献者的精神之花 有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关系最纯粹,最无私,其一是父母之于子女,其二是教师之于学生。这话我信。世上没有不希望儿女过得好的父母,也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在同事、邻里之间,或许有时还会有嫉妒之心,但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是不会产生妒意的。常态心理中的父母和和教师,都希望子女、学生能超过自己。教师,更由于职业的性质所决定,从事的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诗选中的不少诗歌都赞颂了教师这种“蜡烛精神”: 孩子 我是春蚕 默默地为你们 织出知识的绸缎 于是,我早逝的青春 在你们身上延伸 五彩斑斓…… 我深知 桃熟流丹 李熟枝残 种花容易树人难 终不悔 “蜡烛成灰泪始干” 不计辛劳一砚寒 (丁秀敏《孩子,我对你们说》) 正是这种“蜡烛成灰泪始干,不计辛劳一砚寒”的奉献精神,构成了人民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而价值观又导引着教师的人生轨迹。是他们将生命轨迹铸进了共和国的年轮,铸进了“树人”强国的千秋大业,推动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推动着人类向美好的未来行进。 更多的诗歌记写了教师生涯中的具体行为,从中我们深切地感知了教育工作者的平凡而伟大,透过动人的生活镜头、诗歌意象,触摸到他们坚定的志向与高尚的情趣。这里最早的有革大三部校歌,从那朴实而滚烫的歌词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生活的热度;索木东的诗则把我们带到了师范学院西迁的路上,一队师生高唱救亡的歌曲,要把教育的种子带到祖国贫瘠的边疆。露宿破庙的晚上遭遇土匪,师母解下耳环和戒指,保全了大家的性命,又“搂着胆小的女同学一直坐到天亮”的一幕,使人读来唏嘘不已。还有五十年代刚刚十八岁就背着行李拎着锅碗瓢盆,“追随瓦尔瓦拉的脚步/去做乡村女教师”的献身西北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殷爱花《你曾经对我说》);更有改革开放年代的教坛新事。长于乡土诗写作的高凯在儿童诗创作上也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他的《村小:生字课》是很有意思的: 蛋 蛋 鸡蛋的蛋 调皮蛋的蛋 乖蛋蛋的蛋 红脸蛋蛋的蛋 张狗蛋的蛋 马铁蛋的蛋 外 外 外面的外 窗外的外 山外的外 外国的外 谁还在外面喊报告的外 外外—— 外就是那个外…… 这首诗一共五节,类乎普通乡村生字课课堂教学的一般录音,但指向的生活现实和对其中诗意的发现是令人震撼的。这首诗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被改编成同名舞台诗剧在中央电视台的颁奖晚会上首场演出。这首诗的成功告诉我们,诗在哪里?诗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同是表现教学生活,雪潇的《上课》则把我们带进了别一种情趣之中: 满教室朗朗书声 像一锅开了的水 我一脚踏进去 像一颗三鲜馅儿的饺子 低头搓一搓手 抬头吸一口气 同学们,我不是饺子 我是你们的语文教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白的诗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颗饺子溜进了锅里 四颗饺子溜进了锅里 二十颗饺子溜进了锅里 语言随机,风趣幽默。体现了当下口语诗的特点。煮饺子和上语文课,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在诗人的感悟和熔裁下,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在轻松的微笑里,我们像品赏三鲜馅饺子一样,品味着教学的乐趣,琢磨着这些通俗诗行所隐喻的教学的道理。没有对教师工作的热爱,难为此诗;没有诗的悟性,同样难为此诗。从中我们在领略诗意的同时,不难感知到诗艺的进步。 二、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多昧情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社会各业中平淡的角色、凡常的普通人。本诗集中的每个作者都是或曾经是教育工作者,他们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时空,他们在特定的生活时空中留下了生命的痕迹,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塑造着他们,并且成为他们感悟人生、创作诗歌的重要资源。《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辉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国,汉妾辞官;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也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正是这类出于自然的“应物斯感”之心声, 铺开了教育工作者生活的多彩画卷,成为《星河烛影》最主要的内容。 除了我们已在前一部分评述过的教学生活之外,更多的诗歌的触角伸到了教育工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他们对方方面面生活的观察、体味,和“应物斯感”的心灵激荡与精神升华。本诗选的作者共有200多位,他们来自全省各个地方各个学校或教育部门,不同的地域色彩和生活内容融合在各自对诗歌的感悟、理解中,使这片“星河”和“烛影”显得异彩纷呈。甘肃位于大西北腹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景观和风俗习惯差异较大。河西的风沙,天水和陇南的烟雨,陇中的黄土塬,陇东的窑洞灯光,草原的帐篷和牛羊……西北风情与多民族色彩透过诗行扑面而来。夏羊写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诗歌中传达出战斗的呐喊与呼号,那“燃烧的城”终于烧出新世界“烛的曙红”。何来发表于大学时代的《我的大学》一鸣惊人,师大文科楼后的核桃树引来了多少关注的目光;六十年代烽火台下一曲高歌,至今犹在我们耳畔回响。陇东的曹焕荣、贾治龙、高仲选、杨永康、李丹、魏向迥们,唱出了这块最深厚的黄土地或沉重或欢快的旋律;河西走廊浩瀚的自然风光合着历史文化和大工业的风采,在于进、子选、孙江、方健荣等的诗歌中有着不同的展示;天水的雪潇、周舟、王元中们在美丽宜人的麦积烟雨里教书育人,他们的诗歌有秀山佛地的空灵与神性;陇南的毛树林等,站在白龙江边,“在春天滑嫩的海波中/高唱生根发芽的黎明的歌谣”。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诗歌一直是本省诗歌的一个亮点。《星河烛影》中也收入了不少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如丹真贡布、伊旦才让、赵之洵、贡卜扎西、马自祥及年轻一些的韩霞、完玛央金、扎西才让、旺秀才旦、索木东等,他们用自己的诗歌歌唱民族多色彩的生活,也展现了各自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个性。有多位诗人都写到了藏区的生活。新时期复出的九叶诗人唐祈在晚年重返甘肃,用他迷人的牧笛吹奏出了明丽的“西北十四行诗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