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张苗苗】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在历史与当代之间:“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
-
作者:
张苗苗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叶赫
-
描述:
"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是2016年5月份由中国美术馆联合法兰西艺术院共同举办的重要展览。在展期仅为20天的时间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多位观众参观了此展览并有超过200家媒体对此活动进行了报道,可见这是一个产生广泛影响的展览。究其原因,一方面,该展览是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经典作品在中国的第一次集中亮相,展出了9位院士共计64件/组油画和版画作品;另一方面,展览向中国观众呈现了法兰西艺术
-
浅谈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幼儿说谎
-
作者:
张苗苗
来源:
金色年华(下)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仿
冷处理
说谎
语言敏感期
-
描述:
玲珑剔透的面容,生动悦耳的笑声,天真无邪的举止,这一切都让宝宝如天使般美丽与可爱。可如果有一天你听到这些小天使的嘴里,却吐出脏话来,想必都会大吃一惊。
-
风华岁月与自为世界——林岗和庞寿的艺术
-
作者:
张苗苗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优秀
丹青
最高水平
新中国
美术创作
时代精神
中国风格
美术作品
文化部
中国美术
-
描述:
中国美术馆研究策划部|张苗苗 2010年6月, “林岗、庞壔60年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既是这对画坛伉俪作品的同场展出,又分别独立为两个个展。展出的作品按不同时期编排为不同部分,但都采取倒叙的陈列方式,以两位画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品为展览的开端,由此回溯他们的艺术历程,也展示出贯穿于他们60年创作生活最根本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精神。 作为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培养的第一代画家,林岗和庞壔先生亲历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和时代变革,他们不畏艰辛,在坎坷反复的美术发展之路上坚韧前行。他们60年的作品汇集在一起,不仅透溢出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痕迹、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环境对创作的影响,更展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理想和探索的精神。他们曾共同描绘记忆中的峥嵘岁月、合作完成了留存史册的大幅历史画,也曾一起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留下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生活的佳作,更因为对艺术纯粹的理想而于风格语言上另拓新途,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貌。作为油画界的伉俪画家,他们的作品并置在一起,呈现出一代中国艺术家共同的风华。而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探索,又让人看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独立自为的特征,分别显示了各自的魅力。 林岗先生最早在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后于1949年随华北大学美术系与北平国立艺专的合并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学习绘画。还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已经在这所当时新中国的最高美术学府担任助教,并开始独立创作。从1954年起,林岗被公派留学,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约干松画室( Studio of B.V.Loganson)学习,开始了他新的艺术历程。约干松画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既重视绘画色彩的训练,又鼓励学生创新以及个性语言的形成。在苏联学习的6年中,林岗的素描总是满分,难得的是高年级油画也达到满分。1960年,林岗从该校毕业并获得“艺术家”称号。从华北联合大学到中央美术学院而至列宾美术学院,这在当时无疑是“根正苗红”的科班训练,使得林岗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林岗接受的艺术教育有所不同,庞壔先生出身艺术世家,她的父母庞熏琹和丘堤是她最早的启蒙老师,由此使她自幼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熏染,也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如此特殊的家学环境中,庞壔从小就显示出艺术禀赋。她2岁开始握笔画画,3岁首次饶有趣味地“写生爸爸”。1948年4月,庞壔和她弟弟庞均的油画展在广州省立图书馆举办,1949年春天,在上海义利画廊又一次举办二入画展,这些无不证实了庞壔聪慧的天资和创作潜力。1955年,庞壔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两位画家的教育经历表明,他们的艺术一开始就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教育经历有助于感受他们作品中所渗透的学术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学养。 林岗的创作才能较早就获得了画坛的认可,他于1951年创作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被认为是延安时代以来新年画发展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毫无疑问是中国现代绘画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人民大众服务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在这种文艺方针的指导下,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和漫画因为贴近大众得到繁荣发展,尤其是年画创作在上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美术界全民参与的高潮,很多著名的中国画家和油画家都曾投身于年画创作。林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一作品。在用传统年画形式表现领袖题材和社会新风尚时,他改变了以往传统年画平面化的创作方式,将油画的语言渗透其中,在构图和人物塑造上呈现出与传统年画完全不同的面貌,为当时的年画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林岗后来完全走向油画领域。在苏联油画界提倡“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中,他接受了苏派油画的全方位训练,尤其通过强调对象结构的研究,熟练地掌握了油画的造型方法。但是,他在获得人物造型和风景写生技能之时,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语言表达的创新,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色彩造型上。弱化造型上明暗的对比,强调平光下色彩的丰富性与表现力,尤其注重通过色彩关系表达空间关系。他这个时期的许多人体和人物作品,通过几个大的色块勾勒出对象结实的形体,形成画面浓郁而高级的色彩品质。林岗对色彩的自觉与创新能力在他回国以后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从《开荒》《静静的黄河》《干旱的陕北》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相比用素描的明暗关系营构空间,他更在色彩语言上找到了广阔的自由表现,将黄土高原独特的色彩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林岗的创作不仅具有留苏画家的普遍特 [相关链接] /林岗 1925年生于山东宁津,1947年至1949年在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1949年随系与北平国立艺专合并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任研究部干事,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4年至1960年在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约干逊画室学习并获艺术家称号,1960年回国后继续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及第四画室主任、油画系教授以及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作品(合作)曾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等。 /庞壔 1934年生于上海,1949年至1951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习,后再次通过考试于1951年至195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插班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该院读取研究生,毕业后留院任教于版画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常熟市庞薰琹研究会副会长。作品(合作)曾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等。 /近期艺事 2010年6月5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举办的“林岗、庞壔60年艺术回顾展”于中国美术馆展出。征,也逐步形成了艺术趣味和审美倾向上的个性。 与林岗循序渐进、在积淀中演变的道路不同,庞壔的艺术一开始就显露出自由抒发的才华。从现存1948年至1949年间创作的静物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极为感性的禀赋,落笔着色具有现代意味,相比同时代的画家,她的艺术旅程更多地体现出“另类式”开端。进入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整个中国画坛美术界都提倡走向基层、走向劳动、走向生活,年轻的庞壔也在这个行列中。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赋彩勾画中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抒怀。在时代的写实范式里,她的作品突出地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向,自由流畅的笔线和明朗的色彩营构出清爽荫润的氛境。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庞壔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和到生产一线体验生活,在行旅和写生中,庞壔如诗人般在大自然中采撷与内心世界相呼应的物象,传达出感性的兴味;在生活中拾取与心理意绪紧密相联的情愫,跃然成生动的表达;在实景中信手选取天然的构成,幻化为抽象的形式。实际上,庞壔在1956年赴桂林及云南收集绘画素材之时,就已经开始抽象画的构思,她意欲“将云南再生根大榕树画成盘根错节的抽象画,并且希望作品能够‘动’起来”。这些表达的冲动尽管没有得到及时的实现,但是它们隐含在画家心中,成为后来风格变化的内在动因。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美术是艺术的集体意识和自律特征交织的进程,艺术与社会、艺术与革命、现实与理想等许多课题摆在每个画家的面前,既要求画家以坚定和执著的信念实现共同的社会价值,也考验画家在共性的目标中建构个性风格的能力。林岗回国以后创作的一系列历史画,从多个角度构成了对这个时代课题的回答。1961年,林岗回国后创作了《狱中》,这件作品是他历史画创作的开端,也是一次尝试,他采用了欧洲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在层层的罩染中完成对室内空间和凝重画面氛围的营造。画中人物的形象沉稳而含蓄,塑造的笔法坚实而阔略,都展现出林岗的性格和艺术上的追求。相比于《狱中》倾向于主题先行的大型创作,他十几年之后的《十里长街》(与葛鹏仁合作)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件作品创作于周恩来总理去世、举国哀痛的氛围中,与当时其他的历史画有所不同,在这里林岗没有更多地顾忌当时历史画创作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外在因素的制约使画家的思路离不开政治主题,特别是歌颂型的主题;另一方面,又意欲体现自己的形式感觉,并把有意味的形式想方设法地渗透在作品中”(范迪安语)。画面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与情感有关,而非戏剧性的刻意安排,作品中浓郁的悲凉色调恰是林岗当时的情感所在,宽幅画面中几组相拥而泣的人物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总理逝世的悲痛,延至远方的送别队伍延伸了空间视野,也提示了对一代伟人的绵长怀念……这一切来自现实,更发生在画家的心中。对林岗这代画家来说,对现实的表现总会浸染一种深刻的历史意识,是对“在场的历史”的书写,那些历史大都是他们经历的事实。画家本人在历史事实中的存在让历史成为与自身记忆相关的叙述,因而被赋予更多的个人体验,并通过形象的语言形成视觉的氛境,其中所显示的时代精神也具有了隽永的意义。 正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林岗和庞壔的艺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