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张海】搜索到相关结果 147 条
-
传统雕塑中秦始皇兵马俑造型观研究
-
作者:
张海童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方法
造型风格
造型特征
-
描述:
本文对秦始皇兵马俑造型特征、人物形象的典型刻画与整体表现手法以及绘塑相结合的线性体积处理方式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结构严谨的艺术表现手段,同中有异的造型风格、精微的细节处理、造型体积的整体性与高度概括的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总结,以便于继承与发展传统雕塑造型语言。
-
无形之塑——镜面不锈钢雕塑的自塑
-
作者:
张海鹏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镜面
自塑
不锈钢雕塑
无形
-
描述:
雕塑艺术是一种存在于空间中的立体艺术。形体,是它的基本要素,通过具有可视、可触摸的立体造型,独立或者融合在空间中。在光线的作用下,清晰的外轮廓和光感将形体勾勒得立体动人。唯独有一种材料的雕塑形式打破了这种观感,它就是镜面不锈钢雕塑。不锈钢是一种在当代雕塑中被广泛使用的雕塑材料,它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可塑性,并且因其耐腐蚀性的特征利于长久保存,多被雕塑家作为创作材料使用。在工艺上,可抛光成镜面,可打磨成砂光,还可上色。其中,镜面效果是其他雕塑金属材料不具备的,被雕塑家创作成平面或者扭曲的镜面效果后,雕塑的轮廓在空间中被弱化,光线对它的作用被环境反射削弱,魔力般隐形于空间环境中。因此,不同于其他亚光材料的雕塑,它可以呈现不同视角、不同光线、不同环境下的多种视觉感受。这种不定性和偶然性,超出了雕塑家的控制,成为作品本身的自塑升华,使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
绿色的梦
-
作者:
张海群
来源:
新疆林业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雨雪
云杉
荒漠绿洲
高寒山区
五彩缤纷
平原
爱情
伊犁
大自然
扑朔
-
描述:
谁没有五彩缤纷的梦? 青春的梦,总是美好的。虽然它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幻影,扑朔迷离,但它给人以慰藉,给人以希望的遐思。 绿色的梦,多么美好的愿望,它将激励我们开拓绿色的
-
中国工笔花鸟画与数码摄影作品的写实性比较
-
作者:
张海涛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花鸟
写实性
数码摄影作品
-
描述:
一张复制现实的照片和一张充盈着中国古典意味的工笔花鸟画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充分展示人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艺术创作。数码技术的产生,让大自然中的花鸟在一次曝光中停留属于它本质中的自然与野趣,流传至今的中国工笔花鸟画单就从对花鸟的刻画上也可以说是数码照相技术的“前身”,而如今它们一并成为人们生活品质和审美价值的追求,在生活中被津津乐道。本文主要从比较数码摄影作品和中国的工笔花鸟画二者的不同,说明共存于当下艺术品行列中的数码摄影作品和工笔花鸟画是在共存中散发各自无法替代的魅力,从而成为新时代的审美宠儿。
-
天光云水一色 西湖碧波映月:简析“三潭印月壶”的创新理念与艺术特征
-
作者:
张海平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新理念
题材
艺术特征
工艺技法
三潭印月壶
-
描述:
游览西湖美景,饱赏自然风光,将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的美景通过壶艺形式在紫砂壶上生动地表现出来。“三潭印月壶”注重题材的选取,以“联想组合型”理念作为创意路径,运用光器、绞泥、雕塑与镶嵌等工艺技法,呈现出模仿自然、又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
访谈雕塑家杨奇瑞教授
-
作者:
杨奇瑞
张海军
一茗
来源:
艺术探索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造性
教育
传统
技法
艺术语言
哲理
雕塑
-
描述:
杨其瑞教授认为,就雕塑,就视觉而言,不管是人是物,都是有生命意义的,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感悟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有启示性的精神。他的作品几乎没有手艺意义上的技法,几近于视觉上的辨证。雕塑艺术语言是一个综合体,包括内涵、意象、哲理和力量感,作为教育者,应注重“创”的价值。研究中国传统雕塑,不能只用西式教学中的技法和形式来解决,应把中西并置起来研究,才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
《映》
-
作者:
张海峰
来源:
艺术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抒情曲
交响乐
-
描述:
《映》
-
践行者说
-
作者:
张海涛
来源:
美术向导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题材
风景油画
行者
油画创作
-
描述:
在当代油画创作中,风景题材在油画中有“走钢丝”之说,一不留神.媚俗.落套是常见问题。这些年我的大部分画恰恰是风景.深感风景油画要画出点名堂确实不易。
-
中国传统雕塑中商周青铜器造像观
-
作者:
张海童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特点
造型风格
精神内涵
-
描述:
本文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阶段特征、造型风格、精神内涵、造型语言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对比与观察,总结了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同时对各阶段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物造型语言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其在雕塑造型方面的语言特点,总结传统雕塑造像观的成型与变化,追溯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早期造型基因,探讨民族雕塑的本土文化特征,以便于我们传承与发展。
-
肌肤的表情——当代雕塑材料的情感因素研究
-
作者:
张海鹏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材料
肌肤
雕塑艺术
情感因素
-
描述:
受后现代艺术浪潮的影响,观念艺术为雕塑创作理念打开了大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种雕塑艺术的新型材料的出现,完美地融合了形体与观念。于是,当代雕塑材料开始有了“温度”,有了“情感”。人类的感觉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感知的,注重形体塑造的传统雕塑,解决了视觉的需求,而当代雕塑则会通过材料的变化,加进了触觉和听觉甚至嗅觉的体验。这些新的体验,离不开雕塑的“肌肤”作用。“肌肤”一词在这里指的是雕塑的表面,“肌肤”是“活体”的特征,与冰冷的“表面”不同的是,它更有生命感和情感意味。所以,作为“肌肤”的材料和肌理直接影响了人的感官判断和情绪。如果说,传统雕塑更注重“内在美”,那么,当代雕塑就更多关注的是“外在美”。
<
1
2
3
4
5
6
...
13
14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