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泥塑《收租院》的顽强生命力
作者: 张幼云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泥塑   雕塑语言   革命现实主义   超级写实主义   收租   理论空间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雕塑家   艺术魅力   人物形象  
描述: 接受历程与顽强生命力的呈现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没有哪一件雕塑作品的接受历程,像泥塑群像《收租院》那般具有传奇色彩:这件泥塑巨作,是1965年随着
五彩缤纷与心灵幻境——马高骧教授作品艺术魅力探寻
作者: 张幼云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幻境   中国美术家协会   陶瓷艺术   中国画   中国书画   作品   艺术魅力   心灵  
描述: 向来以陶瓷艺术蜚声艺坛的马高骧教授,近年在中国画和水彩画上也屡获殊荣:继1997年他的水彩画《高原春晖》在香港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中获得优秀奖后, 2004年他的中国画《金秋颂》入选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精品展并被收藏,2005年他又获得中国书画研究院翰墨中国金奖。他在陶瓷艺术上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当
泥塑《收租院》新兴观赏热透视
作者: 张幼云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旅游热   泥塑《收租院》   艺术价值   公众兴趣  
描述: 泥塑《收租院》自从1965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应运而生,直至1979年以前,她一直是中国大陆最富影响力的革命现实主义雕塑代表作。然而,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党和国家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收租院》便转而被人冷落与淡忘。出人意料的是,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种《收租院》旅游观光热悄然兴起,而且至今不衰。这种新兴民间观赏热与极左年代的公众观赏热有何分别?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在经历了新时期的社会变革之后,人们对泥塑《收租院》的观赏兴趣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再也不像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那样,激起人们狂热的阶级仇恨,而是让参观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回味历史,珍视艺术价值,呈现出因人而异的欣赏兴趣。
凝练质朴大气磅礴
作者: 张幼云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彩画发展   学派   广州   王肇民   中国水彩画   艺术精神   美术学院   美学追求   中国画   水彩艺术  
描述: 在中国现、当代水彩画发展史上,有两件事足以让广州美术学院引以自豪:一是在水彩画于中国传播的早期,曾留学美国与英国的李铁夫,不仅是最早的中国油画高手,而且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水彩画家。二是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的王肇民先生以其恢弘博大的独特画风逐步征服人心,曾对整个画坛带来震撼,并被公认为当代水彩画大师。在王肇民水彩艺术精神的感召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悄然兴起了一个追求高品位深功力,具有质朴雄强画风的王肇民水彩学派。 上述二事,其一已载入史册,其二也有公论,并被画史提及,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拟对后一史实作初步探讨。 南方雄风:王肇民水彩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王肇民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一辈水彩画家,这位一直在画坛上默默无闻的执著探索者,突然以其格调高雅,真实有力的系列水彩精品,震撼了中国整个水彩画坛,使其声名鹊起,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1980年10月,法国巴黎东方画廊举办了王肇民个人水彩画展。这是中国大陆画家解放以来,首次在欧洲以个人的名义举办的画展。展览大获成功,使巴黎观众感到惊讶,并成为巴黎画坛的盛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