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张亚】搜索到相关结果 155 条
-
2016景德镇民间青花瓷 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作品成果集
-
作者:
张亚林
来源: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发掘报告
景德镇市
瓷窑遗址
-
描述:
2016景德镇民间青花瓷 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作品成果集
-
人生的雕塑
-
作者:
张亚明著
来源: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作品综合集
雕塑
-
描述:
人生的雕塑
-
张亚伟油画作品集
-
作者:
张亚伟绘
来源: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中国
现代
油画
-
描述:
本书是作者个人作品集。
-
有多深爱就有多美好
-
作者:
张亚凌
来源: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人物画
中国
中国画
作品
南宋
-
描述:
《有多深爱,就有多美好》一书,文章精选自美文作家张亚凌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的散文随笔,书中数十篇文章被选作中考真题及高考模拟,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多篇文章被译为英文,深受读者喜爱。全书分为六辑,分别为:“抱抱曾经的自己”、“记住扔你到悬崖边的人”、“我同样爱你至深”、“有种茫然是大爱”、“裁剪一段时光”、“爱,不会缺席”。语言铺排成画面,动感十足;细节连缀成华章,温暖之至。《乡间小路与乡里娃娃》,工笔细描,小路柔情娃娃可爱,呼之欲出;《有些时日必须“虚度”》,看似理性之至,实则泼溅着无边的懊恼,追悔莫及;《那个人给你的爱,霸道而荒唐》,句句声讨
-
毕加索——富豪大咖炼成记
-
作者:
张亚雄
来源:
小康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兰
克劳德
雷诺阿
舞台服装
塞尚
画中人
玛斯
格尔尼卡
鲁本斯
马蒂斯
-
描述:
从28岁起,毕加索不愁钱财。38岁时已经非常富裕,65岁时,他成了百万富翁。到92岁高龄离世时,他没有为自己不计其数的巨额财产留下任何遗嘱。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可能是史上最富有的画家。他的财富难以估算。没有一位艺术家像他一样能够占据20世纪的艺术史。他画风多变人尽皆知,丰沛的创造力让所有人惊叹,完成的作品多达8万件,涵盖了油画、素描、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
毕加索
-
作者:
张亚雄
来源:
小康(财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
艺术中心
常人
罗丹
大自然
雕塑
视觉艺术
-
描述:
从28岁起,毕加索不愁钱财。38岁时已经非常富裕,65岁时,他成了百万富翁。到92岁高龄离世时,他没有为自己不计其数的巨额财产留下任何遗嘱。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可能是史上最富有的画家。他的财富难以估算。没有一位艺术家像他一样能够占据20世纪的艺术史。他画风多变人尽皆知,丰沛的创造力让所有人惊叹,完成的作品多达8万件,涵盖了油画、素描、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
青藏岩画藏文 字符与 图形关系考证——由青海玉树一幅岩画引发的思考
-
作者:
张亚莎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藏岩画
?图形
古象雄部族
藏文?字符
-
描述:
文章通过对青藏岩画系统中■图形及■字符象形文字这两类图形演变序列的对比研究,辅以青藏高原早期■的"托架"(小型金属动物雕塑)等重要的补充图像资料,认为青藏岩画中的藏文■字符从图像形态角度看,当与青藏岩画中的■,图形有密切关系,甚至该字符的发生与形成也是从■,这一图形象征符号衍生而来。
-
青藏岩画藏文(口)字符与(熙K)图形关系考证——由青海玉树一幅岩画引发的思考
-
作者:
张亚莎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藏岩画
(熙K)图形
藏文(口)字符
古象雄部族
-
描述:
文章通过对青藏岩画系统中(熙K)图形及(口)字符象形文字这两类图形演变序列的对比研究,辅以青藏高原早期(熙K)的“托架”(小型金属动物雕塑)等重要的补充图像资料,认为青藏岩画中的藏文(口)字符从图像形态角度看,当与青藏岩画中的(熙K)图形有密切关系,甚至该字符的发生与形成也是从(熙K)这一图形象征符号衍生而来.
-
艾旺寺雕塑研究及其艺术风格分析(续)
-
作者:
张亚莎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玛达类型
江布寺
艾旺寺
后藏二师
下路弘法
"波罗/中亚"艺术风格
-
描述: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1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命名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顾名思义,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社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对"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
艾旺寺雕塑研究及其艺术风格分析
-
作者:
张亚莎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玛达类型
江布寺
艾旺寺
后藏二师
下路弘法
"波罗/中亚"艺术风格
-
描述: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1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命名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顾名思义,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对"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
1
2
3
...
8
9
10
...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