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擦擦”的佛塔主题
作者: 周安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艺术   擦擦   佛意  
描述: 藏地佛塔林立,形态多样的塔建筑为脱模浮雕艺术擦擦提供了制模的原形,同时也刺激了擦擦的发展,不仅有丰富多变的内容与样式,而且从古至今广泛流传。擦擦模拟着塔的外形,同时也容纳了塔的实质意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信仰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变化。
佛教艺术传播的统一性——麦积山、炳灵寺早期造像的比较
作者: 周安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一性   佛教传播   麦积山   炳灵寺   造像  
描述: 麦积山与炳灵寺石窟遗迹是古代丝路佛教艺术成就最有力的见证之一,这两个相距近五百公里且分属不同民族政权的石窟的早期造像中竟然存在着诸多的相似因素,究其来源,应在于分裂政权对佛教信仰和中原文化的双重选择以及因民族迁徙、融合而带来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同时也体现出石窟艺术的一个共性,即渗透着传统艺术精神。
渗透着世俗化、地方化审美意识的佛教艺术:宋代大足宝顶山石刻
作者: 周安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合一   宝顶山石刻   世俗化   地方化  
描述: 大足宝顶山宋代石刻是别具特色的一处佛教造像场所,是在之前的石窟艺术的基础上与地方文化融合而演变发展形成的,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继承与延续.在宋代社会政治背景的作用下,宝顶山石刻独特的以佛、儒、道三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宗教形象,并大量采用取材于普通布衣生活内容的连环画式的叙事性图解手段,以通俗化对其宗教意义的诠释,从而便于宗教经典的宣播.在现存遗迹中今人所能解读到的是,宗教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市民阶层的视觉特征和思想意识,将老百姓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几乎提升至与神同等的地位,世俗化、地方化的审美理想流露无疑,宗教法度和地位因历史的变革而发生的演变与衰落催生的却是无可争辩的民间艺术杰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