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卫生陶瓷模型“母模”的制作方法与应用
作者: 宁军扬   来源: 陶瓷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卫生陶瓷   传统工艺   外观质量   坐式便器   成型工艺   直接影响   工艺简化   注浆成型   冲洗   部件  
描述: 卫生陶瓷注浆成型所需的石膏模型,一般是用石膏作的母模浇注出来的。而石膏制作的母模机械强度较低、容易损坏,使用寿命也较短。每套母模仅能浇注60多套模型,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去修理。这种石膏制作的母模,经常由于损坏和翻制不出来而影响下道工序的进行。加之母模表面粗糙、不
凝聚日军投降的历史瞬间——访著名油画家陈坚
作者: 傅宁军   来源: 两岸关系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国民政府时期   冈村宁次   中国绘画史   蒋介石   九月九日   旧新闻   陆军总司令部   《大公报》   油画  
描述: 这是一个中国人应该铭记的时刻,但很久以来却无人提及,在中国绘画史上更是一个空白。陈坚想用画笔把它们记录下来,激动之余又有些惶惑。国民政府时期档案属于“禁区”,单凭道听途说,包括当年的新闻报道,还只是粗线条的概念,无法还原准确无误的受降详情,更无法再现当年发生过的一切。他在创作其他抗日题材油画时,会想到抗战结束时的受降,那该是“还我公道”的最后乐章。他在思考,在酝酿,在等待……
席慕蓉和她的“另一半”
作者: 宁军   来源: 两岸关系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中心   石门水库   生活习性   台湾   布鲁塞尔   留学生   发展前景   小苍兰   席慕蓉   比利时  
描述: 席慕蓉和她丈夫刘海北相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他们都是从台湾去比利时攻读的留学生。一个是学油画的,从小对数字就不感兴趣;一个是学物理的,沉迷于数字世界之中。鬼使神差,他们的专业风牛马不相及,但他们竟然相爱了。 在布鲁塞尔结婚的那个春天,没有豪华而排场婚庆仪式,却有他送给她的一把柔白的小苍兰,叫她
徐悲鸿与《愚公移山》
作者: 傅宁军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专业画家   滇缅公路   《愚公移山》   德拉克洛瓦   中国军民   中国抗战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举办画展   美术学院院长  
描述: 当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徐悲鸿先生投身抗战的爱国情怀和艺术追求,仍然是一代人的楷模,而且他的现实意义更加显现,不可磨灭。有心人都还记得,近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规模整修,选择的一幅代表性巨型浮雕,就是徐悲鸿的传世画作《愚公移山》。七月十九日,是徐悲鸿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
用爱心支撑的艺术生涯──访台湾籍女雕塑家杨淑卿
作者: 傅宁军   来源: 台声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巨型雕塑   艺术生涯   创作心态   海峡两岸   心支   台湾当局   雕塑家   橡皮膏   祖国大陆  
描述: 乍见杨淑卿,很难把眼前温文尔雅的学者教授,与挥汗如雨满面尘土的雕刻作业联系在一起,似乎她理应风度翩翩地走进明亮的教室,稳稳地站在三尺讲台前,转过身去便是宽大的黑板,手指间捏着一支倾吐学问的粉笔,或者面对着竖立的画板,挥动着一支蘸满颜料的画笔。可是,偏偏杨淑卿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女雕塑家,她用脑筋也用气力,指头缠绕的橡皮膏诉说着成功的艰辛。杨淑卿1934年生于台湾宜兰。她父亲杨树荫早年到南京就读,后去日本攻读医学,因为不愿回到日据的台湾当“二等公民”,毕业后来到上海作整型外科医生。事业初创,母亲蔡续绵要辅佐丈夫,顾不上照料孩子,杨淑卿和妹妹杨丽卿被送回台湾,跟着外公蔡庆涛在基隆长大。那是一个美丽港湾,略带威腥的海风,沙滩上的阳光,以及碧绿的芭蕉树,鲜红的凤凰花,装点着她童年的梦想。蔡庆涛先生是个教书的饱学之土,富有民族正义感。在日本统治台湾时,学校不准教中文,杨淑卿上小学就得学日文。司到家跟着外公悄悄学中国字,丕学翻字典。她记得,桌上一盏曲灯光摇曳,外公一手挎着花白狗胡须,一手捧着线装古本(三字经),一字一句地教她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外公抑扬顿挫的声音,在杨淑卿心头扎了根,使她从小懂得自己是中国...
草原女儿——席慕蓉
作者: 傅宁军   来源: 华人时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接受采访   内蒙古   大草原   蒙古族作家   翻译成   “诺贝尔文学奖”   席慕蓉   中国文字   祖国大陆  
描述: 席慕蓉,以她至情至美的诗和散文在台湾独树一帜,然后一阵清风似地吹过海峡,征服祖国大陆万千读者。作家席慕蓉同时也是画家,她的油画创作很出色。不过她很不情愿接受采访,她更习惯用她喜爱的笔谈方式。对我们是个例外,就因为我们之中年龄最长的老记者拉白是她的蒙古族同乡,打电话的正宗蒙语使她改变了初衷。
在澳门赌命的亚马勒
作者: 傅宁军   来源: 华人时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澳门特区政府   青年农民   铜像   导游图   澳门诗   马勒   海军上校   清政府   葡萄牙人  
描述: 直到90年代之初,亚马勒(音)铜像仍频频出现在澳门导游图的封面上。它立足在葡京大酒店前面的街心广场,那是临近海边的一片开阔地。这座高高的铜像,是一个骑马挥刀的葡萄牙人,即葡国任命的首任澳门总督亚马勒,因此这个广场也叫铜马广场。 从纯雕塑角度看,深黄色铜像还是有气势的。头发曲卷的亚马勒骑在扬鬃腾跃的烈马上,背上的披风如飞翼般扬起。他似乎高喊着口令,在阵前忘我地冲锋。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他挥起的左胳膊抬向右肩胛,左手紧攥着一柄向下欲劈的利刃,而他的右衣袖空空荡荡,卷动着疯狂和偏
徐悲鸿:在新时代的潮流中
作者: 傅宁军   来源: 世纪风采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艺术大师   新中国成立   徐悲鸿   油画   半成品   40年代   画作  
描述: 艺术大师徐悲鸿的代表性画作,均为20世纪40年代前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没有停笔的徐悲鸿,也留下了一些作品,包括一些素描、国画以及未完成的油画半成品。雄心勃勃的徐悲鸿,是想在新时代来临时进行最后的冲刺,是想用手中的画笔给自己的晚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第一段]
研制中国核潜艇的一头“拓荒牛”:记彭湃烈士之子彭士禄院士
作者: 傅宁军   来源: 世纪风采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拓荒   核潜艇   彭士禄   动态美   中国   院士     彭湃   烈士   大亚湾核电站  
描述: 挺起倔强的犄角埋头奋挣着,后腿紧蹬大地,古铜色躯体成一道满月型的弯弧,暴凸的肌肉显示出力的动态美。拓荒牛,一尊大亚湾核电站的朋友送他的雕塑,放在彭士禄的大办公桌上。彭士禄属牛。[第一段]
新时代潮流中的徐悲鸿
作者: 傅宁军   来源: 文史精华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瞿秋白   现实主义   新中国   鲁迅   吴冠中   中央美术学院   新时代   解放区   徐悲鸿   油画  
描述: 大画家徐悲鸿在新中国建立后努力跟上新潮流,晚年仍是雄心勃勃进行艺术的冲刺。然而,他的代表性的巨作均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完成的,50年代后只留下了一些素描国画及未完成的油画。是江郎才尽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在历史转换之际这位大师的心态又是怎样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