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孙云】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开往彩虹尽头的列车
-
作者:
孙云舒
来源: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中旬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薰衣草
列长
王守
汽笛声
大家好
耳中
老顽童
挥手告别
天后
-
描述:
"呜呜……"伴随着清脆的汽笛声,一列长达几十米的列车停在站台,我犹豫了一下,走进了列车。"您好,欢迎您乘坐彩虹列车,它将带您前往美丽神秘的彩虹尽头。"售票员百灵鸟小姐悦耳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环顾四周,车内壁漆成五彩的颜色,像彩虹一样,让人赏心悦目;椅子是天蓝色的,坐上去软软的,舒服极了。我找了个位置坐下,期待着这一次奇妙的旅行。又一阵清脆的汽笛声,列车起程啦!
-
支雕工艺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
-
作者:
孙云
罗向东
来源:
中外鞋业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案
鞋靴设计
皮雕
装饰
植鞣革
-
描述:
简要介绍了裁皮工具、旋转刻刀和印花工具等皮雕工具,重点介绍了图纸设计、栽皮、拷贝图案、雕刻图案、染色补色工艺制作流程。从依据鞋靴性能要求选择浮雕或透雕工艺、雕刻图案选择与鞋靴风格相匹配这2方面,举例说明皮雕工艺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提出皮雕鞋靴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实用性、装饰性、商品性原则,为皮雕工艺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博山琉璃溯源
-
作者:
孙云毅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琉璃
溯源
博山
-
描述:
琉璃,古代写作流离,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监铁论》。又称璧琉璃,见于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琉璃是璧璃的简称,后来加上王旁,成为“琉璃”。我国古代自己制造琉璃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所说的天子登采石之山,取采石,使民铸以成器的故事。东汉王充书中所说的道人消炼五彩石作五色之玉的记载。
-
紫砂雕塑“卫士”的艺术特征
-
作者:
孙云生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艺术
空间美
雕塑
-
描述:
艺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创造的结晶,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本身是抽象的,但它作为语言的重要补充方法,所承载的每件艺术品都有着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
用雕塑记忆逝去的童年——探析紫砂雕塑“童年”的艺术价值
-
作者:
孙云生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童年
艺术价值
紫砂雕塑
-
描述:
紫砂陶艺以手工完成雕塑人像艺术,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塑维妙维肖.也因紫砂泥的触摸富有弹性感,使得紫砂雕塑更富有一番逼真性.现代紫砂雕塑的发展不仅要吸收传统,更要突破,仅在表面的相似或物象,那不是艺术,也不会真正产生艺术.事实证明,保持自己的独创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走出一条别人无可企及的艺术道路.
-
用雕塑记忆逝去的童年
-
作者:
孙云生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雕塑
色彩
运用
-
描述:
用雕塑记忆逝去的童年
-
孙云台风景油画 中英文本
-
作者:
孙云台绘
来源: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风景画
油画(学科:
地点:
年代:
中国
现代)
油画
-
描述:
孙云台风景油画 中英文本
-
小河淌水大山情 云南风景油画
-
作者:
孙云著
来源: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诗歌
作品集
中国
当代
现代
油画
-
描述:
本书为个人书画集,前半部分为油画作品,后半部分为诗歌作品,作品主要表现云南风光的神奇魅力,抒发了作者对云南红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松花江畔(油画)
-
作者:
孙云台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5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维
-
描述:
松花江畔(油画)
-
印象主义:最全面的写实主义
-
作者:
孙云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材料
印象派绘画
色彩
艺术家
绘画艺术
印象派画家
印象主义
写实主义
划时代意义
古典主义
-
描述:
印象派是在19世纪下半叶,顺应历史而产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绘画流派。印象派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它的出现宣告了古典艺术大时代的终结,它引发了艺术创作的大革命,并对以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和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印象派绘画仍然充满无限魅力,散发奇光异彩,引发观者强烈的视觉感受。 19世纪60年代,有这样一群画家们,包括莫奈、毕沙罗、西斯莱、德加、雷诺阿等,坚决地与循规蹈矩的正统绘画决裂,成立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因而被官方沙龙排斥在外。1874 年,他们在巴黎市中心摄影师纳达尔借给他们的场地举办了第一次群体展,这是印象派的第一次展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由于画展作品意识超前,引起众多观众对它的不理解,更激怒了一些当时的权威人士和主流艺术评论家,他们认为这些画家在作画时,只不过是用颜料在画布上乱涂一气而已,并借用了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的标题,讽刺这些艺术家为“印象主义画家”。“印象派”这个词便由此而诞生,所以说“印象派”并不是印象派自己的宣言,而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嘲讽,却极其准确地道出了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特征,并使“印象派”成为了西方艺术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