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人像摄影用光:三角光
作者: 向诚   吕易飞   来源: 人像摄影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角   著名画家   明暗对比   文艺复兴时期   人像摄影   伦勃朗   《夜巡》   用光  
描述: 三角光是人像摄影中效果独特的一种布光方案。它的基本光效是:在人物正脸部分形成一个三角型的光斑,由眉骨和鼻梁的投影及颧骨暗区包围形成。这种光效最初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所画群像油画《夜巡》中,画家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三角光也被称为伦勃朗光。后世摄影家借鉴了这位油画大师的布光手法,确定了光斑形状以及光比和光位,应用在人像摄影中。这里我们就以不同风格图片的拍摄实例来介绍三角光布光的方法。
用好5D Mark II
作者: 刘健   邢亚辉   吕易飞   何连海   来源: 人像摄影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童趣   回忆   幻想   童年时期   主色调  
描述: 相信很多摄影师朋友们都已经对5DMark lI有所了解了,所以关于这款相机的产品特点和技术指标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5D Mark lI拿在手里感觉很霸气,虽然机身的尺寸和5D差别不大,但是机顶五棱镜的造型比老款要大气很多。机器的握持手感很不错,在这里我建议身高体壮不怕沉的摄影师为这款相机配上竖拍手柄。在外景拍摄中使用长焦镜头时,竖拍手柄会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安装竖拍手柄后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握持手感,还可以起到平衡机身和镜头的作用。 5D Mark lI在按下快门,反光板弹起时的震动和声响都比较大,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时要有心理准备,可别忽视了机震对图片清晰度的影响。当然,“快门声音大究竟好不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长时间使用后,我现在反倒觉得这种快门声音正好能配合这台相机霸气的外观。 准专业机型和低端机型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有效像素和感光元件尺寸,其实更重要的是对焦系统、测光系统以及色彩还原能力的强弱。 我在拍摄时基本都选择RAW+JPEG。RAW保证文件的最佳品质,并提供后期处理的最大空间;JPEG则用于浏览,提高选片效率。这里再谈谈RAW照片的后续调整。在外景拍摄中,如果你希望得到最好的影像品质,那么我建议在使用RAW格式的前提下,在电脑上利用相机自带的DPP软件调整色彩、锐度、饱和度以及反差,因为RAW格式文件在调整过程中不会损失照片的品质,在做完以上调整后再将照片转换为TIFF或者JPEG格式,利用Photoshop进行调修和设ii-o任何事物都是有利必有弊的,上面说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影像细节,但是对于需要大批量拍摄的摄影师和需要批量调修照片的影楼来说,使用RAW拍摄在效率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使用高画质的JPEG格式拍摄。 在相机提供的几种白平衡模式里,我比较喜欢使用K值这个模式。因为在外景拍摄中,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光线色温变化比较大,所以有了K值这个方便而精确的调节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5D Mark lI的动态范围非常广对于亮部和暗部的表现能力很不错,因此感光度我一般设置为IS0100,这样既能保证动态范围,同时还能尽可能保留影像放大后的细节。 外拍时我一般会将锐度提升到3或4的位置,这个设置不论在阴天或者晴天,都可以保持不变,这主要得益于2000多万的像素能够保证在外景拍摄中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有上好的表现。而反差的设置则需要慎重了,选择正向补偿反差,画面中的明暗对比就会增强,如果环境本身就存在强烈的明暗对比,提高反差设置可能会丢失较多的细节,这就好比降低了宽容度,高光以及暗部的细节会有很大的损失。如果选择负向补偿反差,则效果正好相反。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不会对反差进行调整。同样的道理,我也不建议大家对饱和度以及色调进行调整,这么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图片能有较好的影像品质。如果需要调整,就把工作放到后期,通过Photoshop来进行修整。 5D Mark lI使用的是9点自动对焦系统,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我个人感觉拍摄时还是中央对焦点最好用,不论在什么样的拍摄环境中都能够既快又准地对焦。我觉得其他的几个对焦点虽然能力不凡,不过在反差较低,光圈过大时,还是不如中央对焦点的精准度。 研究说明书后发现,相机的中央对焦点对水平和垂直线条都比较敏感,而其他的几个对焦点则只对垂直或水平线条敏感。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我建议大家尽量使用中央对焦点。 在平时拍摄时,我都会使用专业测光表测光。但是在拍摄间隙,我通过相机内测光拍摄花絮图片,5D Mark lI的测光系统是值得信赖的,在顺光、逆光等不同的环境中都可以得到基本准确的曝光参数。不过,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测光模式。我个人习惯使用点测光。在外景光线中,测光时应该尽量让人物的脸部充满画面,得到正确的曝光组合后再重新构图拍摄,保证人物肤色的正常还原。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经使用过很多不同品牌以及不同级别的相机,有专业级别的也有入门级别的。我发现不同级别的相机色彩还原能力完全不同,高等级的相机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的环境来还原准确的色彩。当然,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也就是数码产品的“买新不买旧”。越新的产品,成像、色彩还原会越好。我经常会碰到学生问我“是该买5D还是50D”,“D200还是D90”的问题。虽然5D是全画幅的,但是50D要比5D新很多,那么在这时应该尽量选择新推出的产品。 前不久在一次演出活动中我用5D Mark的自动白平衡模式试拍了—下,虽然舞台灯光五彩斑斓,光线条件繁杂纷乱,但是5D Mark Jl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依然能够在杂乱的灯光条件下正确还原色彩。另外,这款相机也继承了上一代产品的很多优点,比如白平衡漂移等色彩调节功能,通过简单直观的调整,就可以得到摄影师需要的任何色彩表现效果。 先说说自动对焦微调。这真是一项很好很强大的功能,这项功能原本是厂家的工程师在调试时使用的,也就是说是原本不开放给用户的一种功能,现在佳能把自动对焦微调功能开放后,有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打开“菜单”,进入“自定义功能”页面,选择“自动对焦,驱动”选项,第8项就是”自动对焦微调”。这里有三个选项,分别是“关闭”,“所有镜头统一调整”和”按镜头调整”。怎么选择呢?具体看后面两项,如果经过测试,对焦误差出现在机身上,则可以选择第二项“所有镜头统一调整”,如果对焦误差出现在镜头上,则选择第三项“按镜头调整”,这样就可以搞定”跑焦”的问题。不过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如果是对焦误差出现在镜头上,那么最好是选择第三项—一“按镜头调整”。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其他镜头的对焦精度了。 影楼拍摄客照,以及我们拍摄一般的人像照片,大多数情况下会追求唯美亮丽,因此曝光上多会刻意进行正向补偿,那么画面中的亮部可能就会丢失细节,导致过渡不自然。 我在拍外景的时候一般使用两种焦段的镜头——超广角和长焦,我推荐两只原厂镜头:EF 16-35mm f/2.8L lI USM和EF 70-200mm f/2.8L IS USM。利用超广角的空间透视和变形可以营造夸张和新奇的画面,而长焦在商业人像拍摄中更是得心应手,较窄的视角可以适应比较杂乱的拍摄环境,可以在繁杂的环境中仅仅表现人物,使其更加突出,而较浅的景深则更能很好地突出人物。 5D Mark lI具有高像素、低噪点的特性,能拍摄出精致的照片,使摄影师的创意得到最大的发挥和体现。 在外景拍摄中,相机的基本设置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根据每台相机的不同特点我们的基础设置也会有侧重。比如5D Mark我一般会使用自动白平衡和K值白平衡,IS0200感光度,RAW+JPEG文件格式等。 RAW格式照片非常有利于后期调整,高像素的意义还在于我们能更方便地对照片进行剪裁,进行二次构图。 除了以上的基本设景,我还做了一些细节的设置调整。照片的风格设置一般选择标准,标准风格模式比较适合大场景的外景人像拍摄。如果我们在外景要拍摄人物的特写或近景时,我们可以选择人像风格模式,这样人物的色彩还原会更好。外拍时我一般在标准风格中的详细设置里将锐度增加两挡。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启用菜单中的“高光警告”和“显示柱状图”这两项功能,因为这是,我们在拍摄外景时掌控曝光是否准确的科学依据。我根据自己的使用经验和大家分享—下具体的使用方法。首先,拍摄带有背景环境的人物图片,查看方图显示,看这个曝光组合是否适合背景环境,随后调整光圈直到显示曝光准确。然后,使用这个曝光组合再拍摄人物的面部并查看直方图的曝光显示是否准确,如果显示亮部不够,那么就要给人物面部补光(用闪灯或反光板)直到显示面部亮度正常。如果显示亮部溢出,那么就要给人物面部减光(通过遮光板或移到阴影下等方法)或收光圈(牺牲环境的曝光)直到显示面部亮度正常,这样反复调试就可以达到准确曝光。 相机的3英寸92万像素LCD可以调节7级亮度,并有亮度自动调节功能,显示效果属于目前数码单反LCD的顶端水平。我们通过直观地查看拍摄图片可以获得对照片的判断,再配合直方图和高亮显示,这样掌控曝光就能更加快捷、准确。 说到LCD显示屏,这里还要多说两句。有很多摄影师一般总是选择较亮的显示,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能够更改亮度而使用“标准”亮度。这样在外景观察时就会显得比较昏暗。 在外景拍摄时最好是能够根据现场的光线状态自动选择最合适的亮度
空间元素写真拍摄
作者: 吕易飞   来源: 照相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元素   空间关系   拍摄   作品  
描述: 这组作品的创作思路缘起于2009年12月在北京798的一组名为《不在现实》的雕塑展,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空间关系,意像的虚幻与真实,夸张中带着细腻的情感。通过反复的解读,我在脑海中呈现了一幅画面:生活在别处,身体在现实生活中定格,思想却在另一个空间驰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