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如何对有残余听力的聋生进行语言交往训练
作者: 叶琦   来源: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预先研究   科研单位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总设计师   国际航空   直升机技术   型号研制   型综合   研究所  
描述: 江西省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叶琦 有些听障儿童通过多年的康复后,顺利地通过了听力评估,回归到普小就读学习,可是基本康复的儿童回归普校随班就读后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他们在普小学习下降,成绩不佳,害怕同正常人交往,不得不又回到特殊的群体中学习。这是令人扼腕痛惜的结果,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还是他们不善于用口语进行交往。如何普遍提高这些有残余听力聋生语言交往能力,促进他们顺利回归主流社会,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有残余听力聋生的身心特点,对他们及时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培养有残余听力聋生主动聆听的习惯 正常儿童通过听觉摹仿自然地学会说话,并能在发音过程中,通过听觉反复检查自己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随时地进行对话。而耳聋学生由于听觉障碍,不能进行听觉的自然摹仿,他们主要利用残余听力及助听设备开发残余听力,他们不能适应主流社会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主动聆听的习惯。 聋生通过几年的康复训练,的确学会了不少听的技能:他们能轻易辨别声音的有无、声音的大小、声音的方向。然而,对于辨别语气,理解语言的内容却无从下手。他们听觉的辨别能力是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的。因此,必顺训练有残余听力聋生辨别声音的内容,教会他们主动去聆听,训练他们在众多的声音中能突破各种干扰,获得自己需要的声音的能力。例如聋生做“丢手娟”的游戏时,教师可边放音乐边教他们随着歌词的内容丢手娟。通过多次的各种训练,聋生才能自觉去聆听身边发生的一切,聆听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声响。 二、引发有听力的聋生动口说的欲望 有残余听力的聋生,虽然能够较清楚地读出字音,用语言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由于听力的局限,在有些字词的发音上仍有咬字不清、语调不准的情况。在对字词的运用上也有词不达意、乱用、错用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他们有时就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明真情的人的嘲弄,如笔者所在班的胡鑫。江洲两位同学,都是从普小转过来的。他们刚来时都不太好意思开口说话,他们常用沉默来代替辩解和争论,特教学校教师必须根据这些聋生特点,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在课堂上给他们开口说的时间,让他们站在讲台上当当小老师,尝试着怎样把道题简单、明了地讲给班上同学听。课余时间把他们带到街头,人群中去,让他们逐步观察,接触了解在课堂上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到工厂、商店、菜场参观,到超市、游乐场去在那里说说各种各样的物品,学习买东西或与营业员交谈,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同他人交往。培养他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下都能动口说,引发他们动口说的欲望,使他们语言得到发展。 三、为有残余听力的聋生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不论你给聋生多少知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那些知识总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教给他们自己去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去交往,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好语言的源泉。笔者所在学校对此十分重视,尽量为聋生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机会,让聋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如利用双休日与市高专的同学联欢、引导他们主动与健全人交往,多组织学生看报、多收集信息、多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等,从各种渠道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 四、提高有残余听力的聋生语言交往的能力 形成和发展听力残余学生语言最重要的 点就是进行大量的语言交往。没有语言交往,有残余听力的聋生就掌握不好语言。有残余听力聋生在多方面获得知识后,要及时创设情景,激发聋生抒发内心的情感,让聋生将生活体验通过学到的知识,积累的句子表达出来,来提高他们语言交往的能力。如:教完怎样写书信的内容后,可以叫聋生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写信,自己写好信封,自己将信寄出去,或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为他们提供机会走出学校去参加各种可参加的作文比赛,使聋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从而真正提高聋生的语言交往能力。 聋生养成了主动聆听的习惯,有了动口说的欲望,创设了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提高了交往能力,才能真正回归主流,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员。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