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卢燕平】搜索到相关结果 1 条
-
略论唐诗之“悟”及其演变
-
作者:
卢燕平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悟"
"境"
唐诗
意象
-
描述:
《声类》:“悟,心解也。”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悟是在非自觉状态中完成的思惟飞跃,表现了审美主体在创作中的灵感和在欣赏中对客体的突然领会。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便形象地道出了这种心态的非自觉性及其玄虚美妙的特质。这种“悟”的能力是唐代诗人审美心理中一个重要的共性,导致了时人对诗歌意境的创造。 一 人们说,唐诗中王维诗是意境创造的高峰,李白诗是抒情的高峰,这话不假。读王维那些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山水小诗,总能在意象组成的幽静的景物画面中若有所悟。试简析几首小诗: 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