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刘洪】搜索到相关结果 29 条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作者:
刘洪军
来源:
厦门航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播体操
假山石
中国艺术
手法
现代化进程
中国先锋艺术
雕塑家
作品
展望
内在张力
-
描述:
离开白帝城后,压着骚动的指尖,本不想再写什么,可随着时日愈久,那座岛城和它身后的夔门却在心中越发清晰起来,仿佛真的感应到什么,当时情景又浮现眼前。车到奉节,顺着狭窄的江城一路行驶,长江对岸云雾蒸腾,白云淼淼。抵达白帝城前,参观了夔州诗城博物馆,除了标志性的李白、杜甫等人的雕塑,还有临江的城楼,一缕白云在江对岸的山顶如丝带飘过,与江中客船、远处的白塔构成一幅绝美的图景。再行过个山弯,白帝城的身影已然显现其中。史载白帝城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返朴归真 凝神有悟——观李尤俊的工笔花鸟画有感
-
作者:
刘洪郡
来源:
南风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色
情感
创作
结构
-
描述:
李尤俊1968年生于成都新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工笔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成都工笔画会理事、新都区文化馆美术干部、新都区政协委员。擅长工笔动物、花鸟画,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中国文联及国家画院等机构举办的全国大展并获奖。出版有《中国画技法丛书——工笔走兽画法》。
-
千城一面的城市
-
作者:
刘洪波
来源:
招商周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生活态度
成片开发
城市市民
生活方式
标志性建筑
摩天大楼
市民生活
城市发展
景观
-
描述:
近几年,我到过的每一个城市,都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同样的草地广场、景观大道、摩天大楼,成片拆迁,成片开发,同样的小区住宅,"标志性建筑".甚至街头的雕塑,都站立成差不多的姿式。千城一面并不内在地体现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恰恰相反,它所标识的是市民的观众化。市民国正在迅速地变成城市的观众而非城市的主人,城市发展正在变成一场巨大的名见赏性演出。住在外地的时候,我往往会忘了我是在外地,我会感到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城市里。这可以使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客居"之感。"独在异乡为异客",已经是一种很少见的情态了。有什么不好呢,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他乡为故乡",也许正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哩。然而,千城一面的景象,到底还是使人感到无聊。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必为了让外来客人感觉到"有特点"而故意去建设什么景观,城市属于它的居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如果千城一面的景象,是因为不同城市的市民选择了同样的生活,那么我们除了为丰富色彩的消失而遗憾,没
-
秋色满园张家界
-
作者:
刘洪兵
来源:
照相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照相机
天堂
画卷
图文
五彩缤纷
张家界
快乐
-
描述:
晨曦中的秋天,她是一首诗;落霞下的秋天,她是一幅画;秋风瑟瑟的秋天,她是一首歌;随风摇曳的秋天,她是一个美丽的梦;五彩缤纷的秋天,她又是一幅快乐的画卷。这就是秋色满园的张家界,一个人间的天堂。
-
孔望山出土北朝造像
-
作者:
刘洪石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造像
北魏
艺术风格
结核病
孔望山
海州
高浮雕
北朝
灰色片麻岩
出土
-
描述:
1961年,海州师范的师生在孔望山龙洞庵下的土层里,采集到一批北朝石造像,计七件。三件完整,四件残缺,其中有确切造像纪年的两件。还有一件武定元年四面造像幢,采集于海州结核病院。今择取七件,介绍如下: 高浮雕佛头像(图一) 青灰色片麻岩雕成,残高16、宽10、厚4厘米。高肉髻,面部丰满圆润而略长,鼻粱高隆,上通额际,长眉鼓眼,高颧骨,嘴唇厚而上翻。神情庄穆,造型厚重。从那挺健雄拔,简朴硬直,棱角分明,威武有力的艺术风格来看,与云冈石刻近似。应是北魏早期的雕刻。
-
造型艺术基础教学中的技术与观念
-
作者:
刘洪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艺术基础教学
螺旋结构
技术与观念
二律背反
-
描述:
在造型艺术基础教学中,技术与观念始终是对立的存在。在本文中,首先对造型基础艺术课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其次,分别解释了造型基础训练中技术与观念的特性,结合实例指出了两者之间一直存在的二律背反关系及其所蕴含的教学能量,并提出了在造型艺术基础课中存在的技术与观念的螺旋结构。
-
油画中胶质基底的制作对绘画的影响
-
作者:
石龙
刘洪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材料
制作方法
表现
油画肌理
-
描述:
油画框和油画基底的制作对于一个油画绘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直接关系到作品的绘画效果和作品的寿命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油画框和油画基底的制作工艺也大大的提高了,解决了许多以前很难克服的问题,例如吸油、发乌无光、龟裂、发霉等等。作为美术院校的学生和油画工作者更应对油画框以及油画基底的制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
陶艺随想
-
作者:
刘洪伟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艺术感受
陶艺
创作
当代
-
描述:
我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说来也怪,当时选择陶瓷专业多是出于无奈,因为恢复高考之初,我正值知青,或许是以考取为重才选择陶瓷专业,因为70年代陶瓷在一般人眼里不过是坛坛罐罐,画画圈里的人更看重纯艺术的绘画与雕塑,当时惟令我庆幸的是离开农村进北京上了大学。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是该院资深专业,有着国内一流的专家教授,这里浓重的学习空气、丰富的藏书、大量的艺术珍品,加之北京特有的文化氛围,渐渐的开启了我的
-
我眼中的秋天
-
作者:
刘洪海
来源:
天天爱学习(三年级)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秋天
苹果
空中
柿子
黄色
-
描述:
秋天来了!五彩缤纷的秋天来了!秋天把黄色给了落叶,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飘呀飘,飘出了秋天的美丽;秋天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面面旗帜挥呀挥,挥去了夏天的炎热;秋天把橘黄色给了柿子,柿子在空中潇洒地晃呀晃,晃出了丰收的喜悦;秋天把粉红色给了苹果,苹果在枝头唱呀唱,唱出了甜甜的味道。
-
浅谈金属材料雕塑创作
-
作者:
刘洪涛
来源:
福建质量管理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属材料
雕塑创作
废弃金属现成品
-
描述:
艺术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艺术家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更多的来自于日常的生活,对于材料的认识更为广泛。在其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式,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专业浅谈一下金属雕塑的创作。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代产生了很多的剩余材料,其中废弃金属是其中一种,它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上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处理它们也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由于金属焊接和金属加工工艺的进步,金属材料被艺术家发掘。从它们身上找到美的另一面,让它们重生换发艺术价值变废为宝。并且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视觉体验效果。